文/余遠炫
科舉考試史上最激烈的一年,是宋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歲次丁酉。
這一年的考生陣容堅強,包括從四川來的蘇軾、蘇轍兄弟,曾鞏、曾布與曾牟兄弟,章惇、章衡族叔姪,以及程顥、張載等名家。放榜之後,第一名的狀元是來自福建蒲城的章衡,榜眼竇卞,探花則是羅愷。章衡的族叔章惇,還因為敗在姪子手下很不是滋味,打算重考。
耀眼的明星蘇軾僅名列乙科,又遇上母親去世,他與弟弟蘇轍回鄉丁憂。三年後,參加難度更高的「制舉」,由於一、二等都是虛置,蘇軾拿到第三等、蘇轍則是第四等,相當於狀元、榜眼的地位。宋仁宗還因此高興地說,為後代子孫們找到宰相良材。
武俠作家古龍在塑造「小李飛刀」李尋歡的角色時,說李家「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較符合「一門七進士」的應是曾鞏家族,包括弟弟曾布、曾牟,以及堂兄弟曾阜、妹夫王彥深與王無咎等同年進士,還有一些在爾後加入進士陣營的同族兄弟;至於「父子三探花」,原型則是蘇洵、蘇軾與蘇轍父子。
嘉祐二年的狀元競爭十分激烈,當時,原本最被看好的是一名叫做林希的考生。林希是福建人,連得開封府試與省試第一,連仁宗皇帝都久聞大名,想看看他的文采。結果在「賦」的考試上,林希因「天監不遠民心可知」這句警醒意味濃厚的話,不是皇帝想要的答案,敗給了寫出「運啟元聖,天臨兆民」的章衡,從原本深受期待的狀元郎,變成三甲進士。
章衡考中狀元後,成為家鄉的一頁傳奇,福建蒲城地區出現多處「狀元田」與「狀元井」。他在神宗朝曾出使遼國,遼國君主以為他只是名文弱書生,於是安排了射箭等餘興節目,想要刁難這位大宋的狀元郎。卻沒想到章衡允文允武,射箭時支支命中靶心,讓遼國君臣刮目相看,順利完成了出使任務。
章衡為人正直,杭州的蘇堤雖是蘇軾所建,但最早提議並規畫藍圖的卻是章衡,而在興建蘇堤時,章衡也給予蘇軾相當多的協助。史上最強狀元郎,胸懷果然不一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