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蔚領
「再生父母」一詞,最早出自《元史‧烏古孫澤傳》。
烏古孫澤,字潤甫,臨潢人(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生於南宋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其先世乃女真族烏古孫部(游牧地約在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西南、赤峰市東北部一帶),因以烏古孫為姓氏。
元世祖忽必烈出征南宋時,烏古孫澤任元帥唆都的提控案牘一職,掌理文卷、刑名訴訟等。當元軍占領興化(今福建省莆田市)後,唆都怒於人民的反抗,下令屠城。烏古孫澤再三反覆勸諫,曉以利害,唆都方縱民離城脫死。
後烏古孫澤授興化地區長官,當時戰爭結束未幾,白骨在野,立下令掩埋之;又供流離之民衣食,並設專門機構撫養孤兒、棄嬰;對藉賄賂混入軍隊以謀取軍功升遷之惡徒,悉數追毀所授功名,甚至誅殺貪暴無良者。
烏古孫澤亦興辦學校,召學者講解及實踐儒家經義,令旁郡均羨慕不已。興化號稱多讀書人,因嚮往景仰烏古孫澤之為人,特將其肖像掛在學堂,足見其不負百姓讚其「是吾民復生之父母也」 之美譽。
元朝在今廣東雷州市設立監察機構海北海南廉訪司,烏古孫澤被元世祖任命為廉訪使,管轄範圍包含雷州半島、廣西北部灣地區及海南島全境,負責糾察官吏,平反冤獄、整頓吏治等事務。
到任三個月,百姓繳納給他的租稅折合五百石米。烏古孫澤說:「人臣須盡責辦事,然後才可領俸祿,我到職不久,卻受祿四倍,良心難安。」於是扣除所需用度,剩餘交給管理教育的學官,轉發給學生,以資鼓勵學習。
才堪將帥的烏古孫澤,曾平定海南黎人。此外,由於廣西的桂江和黔江荒遠瘴癘,又與百夷接壤;雷州半島近海,土質不佳。他因此巡視四方,教民學習禮教,減輕人民徭役,又興建水利工程,以解民生疾苦。
故百姓傳唱讚美:「舄鹵為田兮,孫父之教。渠之泱泱兮,長我粳稻。自今有年兮,無旱無澇。」譯成白話文,意思是:「將貧瘠的鹽鹼地改變成良田,這是父母官烏古孫澤的功勞;溝渠裡奔騰的水流,使我田中的粳稻茁壯生長。從今以後,再也不會遭遇旱災與水災了。」
身為一名高官,烏古孫澤卻是一件布袍穿數年,妻子亦樸素無華。有人批評過於寒酸,他卻一點也不在意,說:「士非儉無以養廉,非廉無以養德。」余意以為,自古至今,凡從政為官者,皆應將此言作為奉行的圭臬啊 !
元武宗至大元年(一三○八),烏古孫澤改任福建廉訪使。後以母年逾八十,求歸養長沙。事母一年多,母喪,烏古孫澤竟因哀毀過度去世,時為元仁宗延祐二年(一三一五),享壽六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