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柏帶領團隊開展氣井流動保障研究。圖/新華社
塔里木油田裡的油氣水平井。圖/新華社
文/記者蕭永航、顧煜
「九○後」的朱松柏,二○一四年從西南石油大學畢業後,就來到茫茫戈壁中的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工作。十餘年過去,他帶領團隊像松柏般牢牢扎根邊疆,面對深地油氣開發這一世界級難題,成為一批自主創新技術的團隊。
初到塔里木,朱松柏就被「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標語牌感動。「什麼不會就學什麼,什麼困難就幹什麼。」他跟著師傅們一頭扎進鑽井現場,從最艱苦的場地工、泥漿工做起,連夜加班是常有的事,「經常累得手直發抖。」
二○一六年,塔里木全面開啟建設三千萬噸大油氣田的征程,朱松柏投身建設中。
氣藏研究和油氣田開發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治理世界罕見的「水侵」問題。一旦見水,氣井產能就會斷崖式下降,而地面數千公尺下的水侵通道千變萬化,難以精細描述。
朱松柏帶領團隊按照「三月吃透一口井,半年摸清一個藏」的工作節奏,在資料中逐井、逐藏尋找「治水良方」。團隊在「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每一個油氣藏,像呵護孩子一樣呵護每一口油氣井」的信念支撐下,歷時四年,終於摸清了「鄉村小道逐級水淹,高速公路切割封氣」的水侵規律,打出「控、排、治、防」組合拳治理氣田「水患」。
二○一九年春天,正是突破技術瓶頸的關鍵時期,朱松柏親自主導測試、開展現場試驗,剛從克深一三二井出來就接到了孩子出生的消息。
「也許是沒能第一時間趕上孩子出生的愧疚,也許是試驗獲得成功後的狂喜興奮,我當時號啕大哭。」朱松柏說,工作十餘年,最對不起的是家人,自己一直忙於工作,陪伴老婆、孩子的時間屈指可數。
如今,已是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克拉採油氣管理區油氣藏地質研究所所長的朱松柏擔子更重了。「實習期間希望大家每天手寫一篇總結、參與一項技術研究和技術改造、找到職業生涯一個熱愛的方向……」朱松柏要求新員工對採油氣、井下、經營等方面廣泛涉獵,形成地質、氣藏開發、地面集輸等一體化知識結構,具備多學科統籌化解複雜科研生產問題的能力。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