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台髮繡傳承人】陳伯余 從傳承中走向未來

文/徐速繪、陶亮、薛宇舸、彭亦凱 |2025.09.21
36觀看次
字級
陳伯余在東台嘉麗髮繡廠介紹他的獲獎作品。圖/新華社
在東台嘉麗髮繡廠,陳伯余繡製客戶訂製的長卷。圖/新華社
陳伯余指導徒弟繡製髮繡作品。圖/新華社
在東台西溪天仙緣景區內的東台髮繡展示館,遊客觀賞、討論髮繡作品〈虢國夫人遊春圖〉。圖/新華社

文/徐速繪、陶亮、薛宇舸、彭亦凱

江蘇鹽城東台市博物館內有一個專門的國家級非遺東台髮繡展廳,展示佛像、花鳥、人物、歷史故事等各種髮繡精品,作品質感紋理別具一格,帶給人們獨特的觀賞體驗。

髮繡又稱「墨繡」

在距博物館不遠處,當地重點打造的西溪天仙緣景區內,東台髮繡展示館也以精美的髮繡作品為遊客呈現東台深厚的歷史底蘊,現場的髮繡技藝展示引來遊客駐足觀看。

館內的髮繡作品,來自東台髮繡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伯余的「嘉麗髮繡廠」。

陳伯余從事髮繡創作設計四十多年,在總結前人技藝的基礎上,他潛心研究,創作適應各類繡品的樣稿,除花鳥、文人畫、歷史題材外,還積極創作表現當地文化、風土人情的作品,多幅作品獲國家、省級獎項。

東台髮繡又稱「墨繡」,是以人髮為「線」,用蘇繡傳統針法進行繡製的一種傳統刺繡工藝。它源於唐代信女用髮絲繡製佛像的習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

東台髮繡曾長期主要由寺廟和居士收藏,傳承幾近佚失,一九五○年代,蘇州刺繡研究所對髮繡技藝進行系統發掘整理研究,經畫師、繡工們積極創作推廣,這一古老技藝在東台得到恢復、發展、壯大。二○二一年,東台髮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根據髮質表現特色

經過數十年發展,東台髮繡不斷創新。髮繡藝人們使用染色髮絲,改傳統「墨繡」為「彩繡」;為了豐富作品表現力,藝人在繼承傳統針法的基礎上,根據人髮質地適宜表現動物毛絨效果的特徵,縮短針距、加密線距,增強質感效果;同時拓展多種針法,使作品的濃淡、乾溼、遠近、深淺饒有筆意。

東台髮繡不僅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縱貫古今,更在當下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帶著歷史的沉澱,東台髮繡在髮繡藝人們的傳承中走向未來。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