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食百味】馬鈴薯 地下蘋果的營養逆襲

文/伊蓮小姐 |2025.07.26
125觀看次
字級
圖/伊蓮小姐
大連堂姐家6月大豐收的馬鈴薯 圖/伊蓮小姐

文/伊蓮小姐

第一次聽到「地下蘋果」,我以為是哪種神祕的水果,埋在土裡、等人發現。後來才知道,它其實是馬鈴薯的別名。比起閃亮登場的蘋果,馬鈴薯長得樸實無華,卻是世界上最被低估的糧食英雄之一。

記得有次到英國旅行,當地求學的朋友跟我說:「英國人把馬鈴薯當主食,就像你們吃飯一樣。」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們眼中的「配角食材」,在別人眼中是餐桌的主角。

後來在山東旅遊時,第一次吃到地道的「醋溜土豆絲」,那種又酸又脆的口感,讓人驚豔。更意外的是,當我回到父親的家鄉——大陸東北,才發現這裡不只把馬鈴薯當菜,更把它當飯吃,甚至可以說是當地的經濟命脈。

我的堂姐一家住在大連,她說:「馬鈴薯不只是主要糧食,更是變化多端的家常食材。」無論煎、煮、炒、炸、蒸,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是許多人「無馬鈴薯不歡」的經典食材。

馬鈴薯能這麼萬用,其實一點都不意外。它和稻米、小麥、玉米並列為全球四大糧食作物,不但能在高海拔、低溫乾旱的環境中生長,還富含維他命C、膳食纖維,熱量卻只有白米的一半,難怪被稱作「地下蘋果」。

追溯歷史,馬鈴薯原產於南美安地斯山脈,早在五千多年前就被人類種植,經過大航海時代傳播至世界各地,最後才由荷蘭人引進台灣。

只是馬鈴薯到了台灣後的命運有些不同。台灣氣候溼熱,馬鈴薯不易保存,容易發芽變質,通常必須低溫冷藏。不像東北乾燥、適合長期儲藏,馬鈴薯在這裡始終沒能登上主食地位。

有趣的是,馬鈴薯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別稱,常見的有洋芋、土豆,華北地區稱「山藥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一帶則稱「薯仔」或「荷蘭薯」。我嘗試複刻一下地道的「醋溜土豆絲」,回味當時的感動。



醋溜土豆絲

食 材

馬鈴薯2顆、橄欖油、白醋、鹽巴、綜合香料(可加可不加)



作 法

❶馬鈴薯去皮切成細絲(可用刨絲刀),清洗兩遍備用。

❷準備一鍋清水,加白醋,放入馬鈴薯絲浸泡15~20分鐘後瀝乾。

❸平底鍋倒入橄欖油,開中火,放入馬鈴薯絲快速翻炒約2分鐘。

❹加入鹽繼續炒約5分鐘(不必炒太久),依喜好調整味道,想酸一點就加白醋, 想鹹一點就加鹽,炒至爽脆口感即可起鍋。



美味祕書

這道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魯菜的經典,為山東傳統家常菜。口感清爽,非常適合悶熱的夏季食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