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出谷司馬
中國大陸西南地區因地形和氣候的緣故,成為很好的真菌類物種生長場所,連帶地也讓西南民族透過「撿菌子」獲得不少經濟收益。而在這些菌子中,收益最高的就是稱為「冬蟲夏草」的菌子,甚至被譽為「軟黃金」。
第一次聽到「冬蟲夏草」的人,大多會問:它到底是一種「蟲」?還是一種「草」?其實早在唐代,冬蟲夏草就已出現在文獻中;但一直到一八四三年,英國真菌學家伯克萊(Miles Berkeley)以更為科學的方式進行研究後,蟲草之謎才終於為世人所知曉。
事實上,冬蟲夏草既不是動物界的蟲,卻也不是植物界的草,而是真菌界的一分子。冬蟲夏草的學名是「蟲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乃一種寄生在昆蟲體內的菌類,多半都是寄生在高原地區的蝙蝠蛾幼蟲體內。
冬天的時候,這些幼蟲潛伏在土裡,真菌的孢子趁機進入幼蟲體內,之後逐漸繁殖,把整隻蟲從內部「吃空」,但外型卻還是保留著原本的樣子。等到來年春夏之交,菌絲體會從幼蟲頭部竄出地面,長成一截黑褐色的棒狀「子囊座」,看起來就像是一株草──這也就是冬蟲夏草之名的由來,冬天還是蟲,夏天就變成草了。
每年春夏之際,居住在中國西南高原的藏族牧民、彝族山民和許多少數民族,都會背起鋤頭、帶上帳篷,成群結隊地上山尋找蟲草。
蟲草主要生長在海拔三千到五千公尺的高寒草原與灌叢地區,採收期集中在夏季五、六月。由於採收時間短,又須耗費大量人力採集,價格自然水漲船高。採收者通常會採用地毯式搜索的方式,一根根地找尋地面上細小的棒狀子囊座,再小心翼翼地挖出蟲體和子座;因為若是不小心挖斷了,蟲草就失去了它的商品價值。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冬蟲夏草有「性平味甘,有補肺益腎、止咳化痰、提升免疫」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它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被認為對呼吸系統、肝腎功能和抗疲勞方面具有正向作用,因此常用於體虛久病者的滋補,甚至應用在癌症輔助療法中。
對中國西南高原的少數民族來說,冬蟲夏草不只是藥材,更是一項關鍵的經濟物產,以藏區為例,一戶人家可以靠挖蟲草換取一整年的生活費。根據非官方統計,一公斤蟲草的市價,依長短重量的不同,可賣到三千到一萬八千美元不等的行情。特別是在高原地區,因農耕困難、牧業受限,挖掘冬蟲夏草反倒成為少數民族獲取財富的另一途徑。
然而,冬蟲夏草的高價值也帶來了過度採收的問題。由於利潤驚人,許多地區因大量開採,不僅破壞了高山草原的植被與土壤,也打破了菌類與昆蟲宿主的生態平衡──一旦土壤結構被破壞,蟲草的自然再生能力也會急遽下降,甚至永遠消失。
此外,由於市場需求,近年來也聽聞不少販賣假蟲草或是添加重量的新聞。市面上還有部分蟲草產品,是加工的低價真菌或人工培育的蟲草菌絲體,雖然也具有一定療效,但與野生的冬蟲夏草相比,自然有些差距。在無法辨別真偽的情況下,許多購買假蟲草的消費者反成了冤大頭。
冬蟲夏草是一種奇妙的自然產物,結合了昆蟲與真菌的生命歷程,也融合了傳統中藥的智慧與少數民族的生活經驗。在中國西南,冬蟲夏草不只是藥材,更是文化經濟與自然共生共存的象徵。
然而,任何過度的開採都會破壞生態平衡。中國西南因為地形與氣候的緣故,成了生物多樣性的寶庫,但是如果人們只想著經濟上的利益,即使再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會因為過度消費而耗盡,讓這種既非蟲也非草的神奇軟黃金,從這個世界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