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孜寧
朋友在五月參加一場「覺知父母工作坊」,收穫頗多,在連假碰面聚會時,興奮地跟我分享她從一個不知所措,總想著如何從育兒空檔喘息的媽媽,到現在願意讓孩子進入自己的生活圈,練習從孩子角度看親子衝突的媽媽;她說這段路走得辛苦,但也充滿著感謝之心。
相信很多父母──包括我,都像她一樣,經歷過因身分轉換而產生的內在議題,有些人直到孩子成年,都還無法擺脫為人父母的枷鎖,因此才有「孩子是一輩子甜蜜的負擔」這句俗諺,雖說甜蜜,但終究是負擔,如何讓孩子融入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課題。
由於我與孩子經歷過一段自學、體制外教育又再回歸體制學習的路程,如今我可以了解,身為父母該操心的從來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憂慮所為何來。身邊部分媽媽友人總將孩子的學習歷程看得特別重要,甚至最近聽說朋友帶著才國小中年級的孩子去聽國中先修班的課,然而我看到這個現象的感想,不是她如何揠苗助長,而是一個不知為何驚慌失措的家長,急著抓取身邊所有浮木,只為尋求一絲安全感。
在自學圈裡,這類不知所以的家長特別多,只是擔憂的內容不同:有些急著填補孩子的空白時間,有些專注於現代化科技學習,有些深怕孩子學習不夠多元,拚了命挖掘各領域專業師資,不惜花費讓孩子體驗各種活動;在這些亂槍打鳥的自學活動中,我只看到一對對身心俱疲的親子,或是因金錢堆疊出的粗淺生命體驗,而看不到因磨練心智而產生的學習愉悅感。
不約而同,在朋友說的覺知父母工作坊裡,來自英國的講師也提出同樣看法;當身為家長的我們,過於執著於某些原則而讓自己產生痛苦時,該處理的永遠不是那些不配合我們的人事物,而是反觀自己的固著,為什麼堅持一定要讀特定的學校、接受特定的教育體系?為什麼特別憂慮孩子沒有贏在起跑點?為什麼對全球化、AI智慧如此迷戀?為什麼堅信孩子一定要上山下海,才能建構生命價值?
這些答案都沒有對錯,只是透過一次次自問自答,讓自己再次審視我們對於孩子的學習歷程,看重的到底是自己願望的投射,還是給予孩子溫柔而堅定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