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周記】 擺脫為人父母的枷鎖

文/張孜寧 |2025.07.01
48觀看次
字級

文/張孜寧

朋友在五月參加一場「覺知父母工作坊」,收穫頗多,在連假碰面聚會時,興奮地跟我分享她從一個不知所措,總想著如何從育兒空檔喘息的媽媽,到現在願意讓孩子進入自己的生活圈,練習從孩子角度看親子衝突的媽媽;她說這段路走得辛苦,但也充滿著感謝之心。

相信很多父母──包括我,都像她一樣,經歷過因身分轉換而產生的內在議題,有些人直到孩子成年,都還無法擺脫為人父母的枷鎖,因此才有「孩子是一輩子甜蜜的負擔」這句俗諺,雖說甜蜜,但終究是負擔,如何讓孩子融入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課題。

由於我與孩子經歷過一段自學、體制外教育又再回歸體制學習的路程,如今我可以了解,身為父母該操心的從來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憂慮所為何來。身邊部分媽媽友人總將孩子的學習歷程看得特別重要,甚至最近聽說朋友帶著才國小中年級的孩子去聽國中先修班的課,然而我看到這個現象的感想,不是她如何揠苗助長,而是一個不知為何驚慌失措的家長,急著抓取身邊所有浮木,只為尋求一絲安全感。

在自學圈裡,這類不知所以的家長特別多,只是擔憂的內容不同:有些急著填補孩子的空白時間,有些專注於現代化科技學習,有些深怕孩子學習不夠多元,拚了命挖掘各領域專業師資,不惜花費讓孩子體驗各種活動;在這些亂槍打鳥的自學活動中,我只看到一對對身心俱疲的親子,或是因金錢堆疊出的粗淺生命體驗,而看不到因磨練心智而產生的學習愉悅感。

不約而同,在朋友說的覺知父母工作坊裡,來自英國的講師也提出同樣看法;當身為家長的我們,過於執著於某些原則而讓自己產生痛苦時,該處理的永遠不是那些不配合我們的人事物,而是反觀自己的固著,為什麼堅持一定要讀特定的學校、接受特定的教育體系?為什麼特別憂慮孩子沒有贏在起跑點?為什麼對全球化、AI智慧如此迷戀?為什麼堅信孩子一定要上山下海,才能建構生命價值?

這些答案都沒有對錯,只是透過一次次自問自答,讓自己再次審視我們對於孩子的學習歷程,看重的到底是自己願望的投射,還是給予孩子溫柔而堅定的陪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