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城市遺跡。圖/法新社、美聯社
羅馬帝國滅亡竟與鑄幣有關係。圖/法新社、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羅馬帝國的滅亡原因廣為學界探究,一份今年初發表的研究,在這方面提出一個新觀點:羅馬帝國時期因為鑄幣,導致空氣嚴重遭重金屬鉛汙染,可能助長了帝國的滅亡。
著名環境科學研究機構「美國沙漠研究所」(DRI)氣候與環境科學家麥康奈(Joseph McConnell)等人,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這份研究指出,雖然古羅馬有多種鉛汙染源,如鉛製水管、炊具等,但是最廣泛的是鑄造貨幣造成的工業汙染。
古羅馬人會從含鉛量極高的方鉛礦中,提煉製造硬幣所需的銀,提煉過程的一大副產品就是鉛。麥康奈解釋,「每提煉1盎司的銀,就可能產生數千盎司的鉛,這種汙染,無人能倖免」。
研究團隊檢測格陵蘭和俄羅斯北極地區冰芯樣本,追蹤2500年至1400年前,從古羅馬飄至北方的空氣中鉛含量,並比對冰芯中的鉛,與羅馬帝國境內鉛來源的化學特徵。研究發現,古羅馬盛世「和平時期」的空氣鉛汙染最嚴重,這時期帝國版圖橫跨中東、歐洲和北非部分地區。模型估算,當時年平均排放3300到4600噸的鉛,人們血液鉛含量約為每百毫升2至5微克,此濃度足以導致智商下降約3點。
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健康科學教授蘭菲爾(Bruce Lanphear)指出,可供對比的一個數據是,美國1970年修訂「清淨空氣法」規範鉛汙染物時,當時美國兒童血液鉛含量約為每百毫升15微克,導致智商平均下降7點。
蘭菲爾說,鉛汙染不僅與死亡率提高、早產和貧血有關係,還影響認知功能,兒童因為接觸鉛而導致的智商降低也無法逆轉。他認為,這項新研究進一步支持一個論點,「鉛汙染是羅馬帝國衰落的眾多風險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