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kimi
文/郭詠澧
「交子」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誕生於北宋時期的四川地區,比西方國家發行紙幣早了六、七百年,是人類貨幣史上一項重大的進展。
人類貨幣 重大發展
在北宋以前,中國使用金屬貨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貝殼、鐵錢、銅錢到白銀、黃金。然而,隨著經濟的繁榮與商品交易量的增加,金屬貨幣逐漸供不應求,甚至出現「錢荒」。北宋初年,四川地區商業貿易主要使用鐵錢,但是由於鐵錢體積大又重,攜
帶與交易極為不便;蜀道上的
商隊陷入了困境,一匹蜀錦需支付90斤鐵錢,而蜀道狹窄險峻,10匹騾馬僅能馱運200斤貨物。
為了解決交易困擾,成都16家富商聯合創立「交子舖」,透過連帶清償機制建立信用,發行了楮紙憑證的「私交子」來作為鐵錢的代替品;隨著交子廣泛地使用,逐漸具備了商場上信用貨幣的特性。北宋天聖元年(1024年),朝廷在成都設立「益州交子務」(益州即今日四川地區),開始印刷統一面額與格式的交子,正式發行「官交子」,使交子從民間商業信用憑證轉變為官方法定信用貨幣,這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發行的紙幣,而當時歐洲還處於中世紀落後的金融體系黑暗時代。
交子是採用楮樹皮為主要原料,混合桑皮與竹紙,經過72道工序製作而成,厚度僅為鐵錢的1/50;交子印有圖案、密碼及畫押等防偽標記,版面分為3個部分:上部有10個方孔圓錢的貨幣符號,彰顯貨幣屬性;中間部分為流通規定,整齊排列約40個字,大意是「除了四川地區以外,允許在諸路州縣使用,官方與民間的交易均可,經手錢鈔者將其視同現錢來流通使用」。短短40個字,規定了流通使用的地區及條件。交子的下部則刻有幣值與宋代風俗畫。
楮紙造幣 推動金融
成都是當時蜀地雕版印刷技術中心,史料上有「蜀刻甲天下」的記載;交子採用川西特有的「薛濤箋」工藝,摻入蠶絲與礦物顏料,使紙張呈現天然的雲紋;並運用「四色套印」工藝,採用朱墨色交錯,邊框靛藍,編號金粉,暗記墨綠的雕版精準套合印刷,以及「隱祕題號」的獨特編號與防偽暗記的技巧;交子背面還有陰刻「千字文」片段;此種雕版套印技術充分展現了當時的工藝水準。宋代特將紙幣稱為「楮幣」或「楮券」,因而有「楮紙造幣」的由來。
交子的出現,解決了商業上金屬貨幣攜帶不便的問題,進而推動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交子成為國家財政的工具與金融創新的里程碑。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著作中,詳細介紹中國的紙幣制度,讓歐洲人了解紙幣,因而仿效,為歐洲紙幣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交子不僅是中國貨幣史上的里程碑,更為現代紙幣的誕生提供借鏡,對世界貨幣制度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