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佛光山全景,包括藏經樓、佛陀紀念館等建築群。圖/人間社記者莊佳穎
文/編輯部整理
今天是佛光山開山59年紀念日,走過半個多世紀,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帶領僧俗二眾,從無到有,弘揚人間佛教,逐步實現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景。一路走來,誠如大師所言:有苦難,也有法喜;有嚴冬,也有春風;有寒流,也有溫暖的陽光;有人際的冷淡,更多的是人情的厚意。
大師曾提出,看佛光山,不但要看開山以來的軌跡,也要看它所繼承的法統與宗風。在弘揚正法的過程中,因應時勢,應用善巧方便,然萬變不離其宗,「非佛不做」始終是佛光山不變的原則。
如何認識佛光山?大師提出四點:
1.要看佛光山的內容,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外表
2.要看佛光山的大眾,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個人
3.要看佛光山的制度,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個案
4.要看佛光山的歷史,不要只看佛光山的一時
現今,佛光山即將走過一甲子,社會大眾對佛光山各有不同的認識或評論,就此,大師曾在不同場合提出說明。時隔多年,仍不失為引領社會大眾進一步認識佛光山的契機,特摘錄如下:
問題一、佛光山是一個怎樣的道場?
大師:
1.佛光山是一個有傳承的道場:我在大陸是真正受過傳法的臨濟宗第48代傳人,有法卷與印章為證。1985年,我又傳法予心平法師為第49代。佛光山的僧眾都是我的徒弟,但若是沒有經過傳法,只是師徒,而非法徒,法徒才具有傳法資格。所以,佛光山的法脈淵遠流長,是一個有傳承的道場。
2.佛光山是一個有制度的道場:佛光山有男女兩序僧眾及男女兩序信眾,是四眾弟子共有的道場。一千多名出家弟子,在人事管理上有序級制度,升等則依學業、道業、事業等條件來考核評鑑。
3.佛光山是一個有教化的道場:佛光山教團以教化為己任,設有禪堂、念佛堂、都市佛學院、夏令營、短期出家、技藝訓練班等,都是為了教化信眾而開辦的。
4.佛光山是一個有性格的道場:佛光山有以眾為我的大眾性格、集體創作的團隊性格、給人信心的歡喜性格、注重文教的教育性格。
問題二、佛光山道場的發展方向?
大師: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佛光山創辦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提出「傳統與現代融和」、「僧眾與信眾共有」、「修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等弘法方向。多年來,以「佛法為體、世學為用」作為宗旨,人間佛教漸漸蔚然有成,欣見大家高舉人間佛教的旗幟,紛紛走出山林,投入社會公益,實踐佛教慈悲利他的本懷。
問題三、大師如何管理佛光山?
大師:常有人問我:「佛光山僧團人多,事業龐大,究竟是如何管理,竟能上下一心,和合無諍?」我往往以一句佛門用語來作答覆,那就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空間觀,擴大了我們的心胸;豎窮三際的時間觀,則拓展了我們的視野。我一方面尊重歷史傳統,但也主張因時制宜。每逢山上有重大活動,徒眾前來請示,我常會回答:「參考往例。」這句話看似平常,卻有著很深的意義。
早年的活動有我創業的理想,因此注重往例,便是力求與宗風相應,而隨著時移事遷,凡事也應有所改革創新,故言參考,而不說遵循。所以,參考往例,便是一種豎窮三際的表現。而論及有所興革,就要商議協調,並且周知四方,於是開會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程序。
佛光山自創建至今,幾乎沒有一件事不是用民主的開會方式來解決,這種橫遍十方的作風,不但減少了做事的阻力,也使得大眾從開會中學習溝通的藝術。
問題四、何謂「佛光人」?
大師:狹義來說,凡過去、現在、未來,在佛光山有僧籍、皈依、參與弘法工作的人,都稱為「佛光人」;廣義而言,凡是認同佛光山弘法利生事業者,皆可名為「佛光人」。
問題五、佛光山的宗風是什麼?
大師:有以下八點:
1.八宗兼弘,僧信共有。
2.集體創作,尊重包容。
3.學行弘修,民主行事。
4.六和教團,四眾平等。
5.政教世法,和而不流。
6.傳統現代,相互融和。
7.國際交流,同體共生。
8.人間佛教,佛光淨土。
總括來說,「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就是佛光山的宗風,這也是我幾十年來努力推動的弘法目標。而佛光山的四大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其關鍵在於一個「給」字,學會了「給」,就學會了佛光山的宗風。
問題六、佛光山教團是由誰來運作?
大師:有人問,將來我若不在了,佛光山怎麼辦?其實,佛光山是一個注重制度的教團,秉持著佛陀「依法不依人」的教示,一切唯制度所依,以完善的制度來統理大眾。
除以「佛光山教團組織章程」為佛光山教團的根本法之外,在《佛光山清規》裡,列有出家受戒、共住規約、職務調派、請假辦法、人事獎懲、升等調職、留學辦法、養老辦法、退休辦法等制度章程,統稱為「佛光山清規」,使得佛光山教團不論在生活、修行、行事及制度上,都有儀規能共同遵守。身心能有所軌範,行事能有所依循,僧團才得以和諧,正法才得以久住
以上是大師就佛光山的各個面向所做的說明,期許大家能夠從內容、大眾、制度、歷史各方面來了解佛光山,並發心立願參與人間佛教的弘法行列,攜手同建人間淨土。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