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台中一中110周年

文/王文隆 |2025.05.14
54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說到台中一中,許多人印象更深刻的或許是「一中街」。這一條補習班林立、充滿著小吃美食的街區,是全台許多知名小吃的發源地,琳瑯滿目的商品與機能完善的購物商圈,使得這一帶成為年輕人購物逛街的首選。

然而,台中一中的創立,其實有著台灣人爭取教育權的歷史背景,以及在日本統治之下的堅忍不屈與靈活應變。

一八九五年,日本帝國開始殖民台灣。為了滿足在台日人升學的需求,一九○七年於台北成立總督府中學校(今建國中學)以及總督府中學校附設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中),前者因一九一四年成立總督府台南中學校,後改稱總督府台北中學校。然而,這些學校所招收的多為日籍子弟,僅有極少數台籍學子有機會入學。

一九一二年春天,時值霧峰林家族長林獻堂祖母羅太夫人八秩晉一大壽,本擬撥萬金辦理慈善事業,使祝壽更具意義,族裡兄弟幾經商議,最後決定創立一所收納台灣子弟的私立中學。由台中地區仕紳霧峰林家的林獻堂、林烈堂,與鹿港辜家的辜顯榮、清水蔡家的蔡蓮舫,連同板橋林家的林熊徵五人為首,領銜推動,以補日台人之間的教育資源落差,弭平日台教育歧視。

此議於一九一三年送往台灣總督府時,台灣除了長榮中學一所清領時期建立的教會學校之外,尚無私立中學核准成立,總督府對台人教育也不熱心,因而以「此舉涉及政府長期教育政策,不可能由民間創辦」,拒絕了鄉賢欲自行創校之提議。之後幾經波折,改為民間自建校舍捐給政府,再由台灣總督府設立專收台人子弟的公立中學校。

當時由林烈堂捐土地一萬五千坪,加上其他創校委員奔走勸募,共募得二十四萬八千八百二十圓,於一九一五年二月三日正式成立「台灣公立台中中學校」。同年四月,舉行第一次招生考試,錄取四年制新生兩班共一百名學生,於五月一日正式開學。初時沒有校舍,只得借用台中尋常小學校(今台中女中)教室授課。一九一七年十月校舍竣工,師生始移至現址。

其時學制,中學為五年制,該校卻僅核准為四年制,使畢業生因修業年限不足,沒有報考專科以上學校的資格,可見日本人對台人教育之刻意打壓。一九一九年,台灣總督府發布《台灣教育令》,劃分學校為普通教育、師範教育、專門教育與實業教育,該校乃改名為「台灣公立台中高等普通學校」。

一九二二年,因應台灣行政區劃改為五州二廳,更名為「台中州立台中第一中學」。同年,日本政府推動日台共學措施,台中也將成立另一所招收日籍子弟為主的中學。總督府因不願招收日籍子弟的學校屈居第二,本欲將台中高等普通中學改名二中,甫成立的新中學定名為一中,但遭家長及時任校長小豆澤英男反對,此議遂罷。直至今日,仍維持一中校銜,未嘗更易。

一九三二年,校內安立創校紀念碑於正門校庭,大理石製的碑上刻有碑文,伊始便稱:「吾台人初無中學,有則自本校始。」碑文背面有捐資人名,每橫排十八人,共計十一排又六人,合為兩百零四人。今年是台中一中創校一百一十周年,若非這些仗義的台灣人慷慨解囊,怎有今日台中一中的輝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