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徐行】 失落的一角

文/劉克襄 |2025.05.06
61觀看次
字級

文/劉克襄

這是篇遲來的推舉,想以此跟一位香港作家致敬。一如那個年代,他跟台灣揮手一樣。

一九七六年夏天,作家也斯夥同西西、吳煦斌等人來台旅行。旅途後,陸續抒發二十篇左右短文,地點遍及全台各地。既有自然景點和名勝古蹟的參觀,同時有知名藝文人士的拜訪。二十六年後,再結集為《新果自然來》一書。日後,學者專文論述雖有二三,坊間知悉者幾稀。

時隔多年,這些早年台灣的短文,從香港視角觀看,依舊強力地呈現了不同於本地作家的旅行況味。從觀光旅遊的面向,其行腳和關心的事物頗值得參考。

當時也斯還是位年輕的中學老師,尚未赴美進修。台灣是他遠離香港,旅行的首訪之地。雖是初回,但對台灣的藝文和名勝景點,看來多所熟悉。一抵台,隨即展開犀利的觀察視角。每篇都有他做為一個外來者的不俗心得。

他像蝴蝶飛入繁花怒放的庭園,快樂地到處探訪。眾多篇章裡,「蘇澳蜃市」一文尤具代表性。透過精準的語意,淡淡抒情的行文。字裡行間,兀自簡潔地點繪出蘇澳港灣的獨特面貌。

文中的蘇澳,大抵泛指蘇澳港、北方澳和南方澳三地。一開頭提及北方澳,據說是「非常希臘」的地方,頗讓人嚇一跳。我猜想,會有此說法,可能跟北方澳漁村尚未遷建有關。

一九六九年,國府實施遷村計畫,著手改建為軍港。搬遷之事,一直到拖一九七七年底,最後一戶離開,才告底定。這是也斯前來,蘇澳當下的狀況。

一九八○年初,我搭乘軍艦前來時,看到的風景相近不遠。我走過碼頭時,漁村不復存在了,完全是一個軍港風貌。

這處隱密的海軍基地,背後山巒確實有局部的山林荒野,又或奇險海崖,但要和地中海風情連結,委實難以想像。若真有此一神似的風景,應該是遠眺時,諸如站在七星嶺步道山頂,才可能目睹。

但更早時,北方澳確實是風光旖旎的漁村,住有一百五十多戶人家。背山依海,坐北朝南。居住者多為漢人,民風淳樸。港口常停靠五十多艘大小漁船。確定成為軍事基地後,村民後來多遷到南方澳,分住二地。唯有香火鼎盛的進安宮猶在半山腰,每年定期開放信徒參拜。

根據遊記之文,也斯並無閒暇走上山頂。北方澳風光,應只是聽聞。而對照時日,此一綺麗風光的訊息看來是可靠的。後來,我又隨軍艦,泊靠過兩回。休假時,因而有機會在附近走逛。有時散步到山腰的廟寺,庇佑平安。七月時,甚而還翻過山稜線,晃蕩至另一頭的海灘。

此文篇名「蘇澳蜃市」,當然會提到海市蜃樓之景。據說主要是站在某一山上俯瞰下方時,方有機緣看到此一傳說之景。文中特別抽引,清朝嘉慶年間丙子科舉人,陳淑均撰寫之詩〈蘇澳蜃市〉節錄為證:

無端海市湧樓台,

車馬衣冠景物該。

一水暗連諸嚕嘓,

半空擎出小蓬萊。

此詩乃蘭陽八景之一,地點最為偏南。如今遠眺蘇澳港,位置有好幾處。北邊七星嶺步道,當為文人南來登頂最有可能之地。爬到六星觀海(二一九公尺)的位置,蘇澳、北方澳和南方澳一攬入眼。個人以為昔時的蘇澳蜃市,若有俯瞰,想必是由這一淺山,望向蘇澳港和太平洋海面。

也斯知曉在地人文歷史,自是懂得藉助他人詩詞,映照自己的心境,進而豐富旅行層次。既然抵臨漁港,除了地理環境,勢必還有在地物產的接觸。舉凡船帆形色,魚獲內容,作家也有著墨一些。

東部沿岸經年有表層性洄流魚類,例如近海的鯖魚、鰹魚和鰆魚等,總是依不同季節到來。鯖魚尤其重要,年產量約三萬公噸,占全漁港漁獲量百分之六十左右。鯖魚捕撈,隨著年代不同,漁獲方式屢有變遷,但終年不斷,綿延不絕,因此南方澳有「鯖魚之鄉」的美譽。

透過鯖魚等豐收的魚獲,也斯感受到南方澳生命的具體實在。這是一個忙碌活絡,不斷運作的漁港。生鏽的船體是忙碌進出海洋的結晶,而非荒涼、空蕪的產物。

漁民不管在船上或陸地,看來都有一付忙著工作,關切未來日子的形容。海上捕魚備極艱辛,危險和死亡時時都存在。他的行文深入強調,將此底層的生猛勞動,精采地翻動上來,南方澳在旅人眼前,有了更真實的風貌。

最耐人尋味也最精采的描述,或許也是這種想像的虛無,跟漁民真實生活的對照。尤其是結尾,一位老人在造船,巨大的船,孤獨的存活是那麼真實,因而那廟宇映出的恢宏和輝煌,愈發突顯他的巨大和不凡。

華麗廟寺在海邊的座落,有一種具體的不真實,卻又是生命的寄託。對也斯而言,南方澳漁港最感人的畫面,或許是勞動階層打拚的堅毅和信仰的無怨。

斯人已矣,十年了,我只能透過此文懷念。透過他的香港角度,南方澳以不同的偏遠,繼續熠熠發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