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99】挪威科技人 柏尼奇 打造 人形機器幫手 未來家事不用愁 文/楊慧莉 |2025.05.03 語音朗讀 11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柏尼奇期許機器人家事學習之旅最終能為人類騰出更多的時間,以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圖/The New York Times柏尼奇的團隊於二○二二年推出的第一款商用機器人「EVE」,可讓護理人員有更多時間照料患者。圖/Ansys科技人柏尼奇瞄準日益短缺的勞動市場,志在打造更多的人形機器幫手。圖/Medium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與獻上皮衣的家用機器人「Neo Gamma」合影。圖/TechEblog柏尼奇把機器人「EVE」帶回家,證實機器人在家才能有多樣化的學習。圖/Silicon Valley Robotics 文/楊慧莉今年三月,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社群媒體再掀話題。原來,他穿上一件由美國新銳時尚品牌ERL設計的皮衣,並跟獻上皮衣的最新型家用機器人「Neo Gamma」一同亮相。Neo是挪威機器人公司1X研發的產物,目前已進駐到一些人的家中,未來有望成為新時代的管家,其幕後打造者正是今天的專題人物:柏尼奇……美夢成真成功踏上科技路伯恩特‧柏尼奇(Bernt B?rnich)來自挪威,是機器人公司「1X technologies」(簡稱1X)執行長兼技術長,主要開發類人型機器人,處理生活中最單調乏味的瑣事。機器迷的神奇時刻柏尼奇於一次受訪時,談到自己的「背景」。原來,他從小就對電動機械學和電腦很著迷。小時候,他就是一個修補匠,房間裡堆滿了被拆解的物件和科學怪人模型。十一歲時,他便決定長大後要做人型機器人,而且要離開挪威,前往機器人發展已處於前沿地位的日本。不過,柏尼奇最終沒去到日本,但仍有逐夢踏實。他從小看瑞典童話故事系列《長襪皮皮》(Pippi Longstocking)長大,被主角皮皮「一切都有可能」的態度打動。最喜歡她說的一句話,「以前我從未試過,所以我覺得我應該可以辦到。」這已成為他生涯中很重要的一句座右銘。柏尼奇在生涯開啟時發生了一件趣事,他們在建造人形機器人時,發現人體身上並沒有齒輪,但也因此頓悟省去一般用在剛硬機器人身上的齒輪就能在安全、性能和費用上有極大的進步。隨著深入研究,他們看到人體與最好機器設計體之間愈來愈多的相似性。同時,他也著迷於大自然運用被動動力學簡化智能和節約能源的方式。比方說,失速的鳥會用翅膀穩固氣流,讓自己安全降落。因此,他們從大自然的觀察汲取打造人形機器人的靈感,也學到更多關於「身體」運作的方式,而這一切都從拿掉方程式中的齒輪說起。對他而言,那是一個神奇時刻。瞄準短缺勞動市場作為科技人,柏尼奇發現,儘管社會在過去十多年來進行大幅自動化,但多數科技發明仍局限於數位空間裡,因為尚未有平台去執行我們在實體空間的任務。他認為,如果能有一個可負擔、安全又有性能的平台,就能帶動下一波的自動化;在一個仿生機器人的新紀元,我們的社會可以開始看起來大有不同,而且這種事的發生速度可以遠遠超乎預期。二○一四年,柏尼奇與人合創「 Halodi Robotics」(1X的前身)。他們當時瞄準了日益短缺的勞動力市場,想要開發出能在日常場景中與人安全協作的機器人。二○二二年,推出第一款商用機器人「EVE」,用於醫療。EVE是一款輪式機器人,已在挪威醫院通過測試,主要是執行後勤工作,讓護理人員有更多時間照料患者。之後,他們進一步打造了新型雙足機器人「 NEO」,希望能在家事部分派上用場。機器人時代來臨了打造這些機器人,花了柏尼奇近十年的時間。他希望這些機器人很快就能執行幾乎我們想像得到的任何事,包括洗碗、洗衣或協助照顧長輩。他認為,現在是讓機器人發揮的最好時刻,「我們有需要協助的高齡人口,全球經濟多數地區有大量的勞工短缺等等。」不過,對他而言,更重要的是,這些機器人可承諾的事遠遠好過有能力解決今天所面對的問題。他們可以解決我們今天辦不到的事;可以還給我們一些東西,如時間。除了解決勞動力問題,或許還能免於人類持續競爭不足的資源,創造一個人人都能滿足其所需的世界。早在西元一千四百年時,達文西描繪過一個「機器騎士」。對柏尼奇而言,那個就是最早的人形機器人範例。這些東西一直被當做科幻故事,而非現實。但時代不同了,「這些機器人已真實存在,不是在影片裡,而是已出現在家中。」柏尼奇所言屬實,他的公司同仁家中就有人形機器人了。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人願意讓機器人走入他們的家中,加入這趟「有機器人協助家管」的旅程。終極目標關注真正重要事目前,機器人NEO已成為柏尼奇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會透過自動化或遙控的方式做一些家事。他會跟NEO說話,把他當做家管、一個夥伴、家中的一部分。看到社會動力能有如此的發展,他感到十分興味,「因為能有機器人幫忙做一些自己比較不想做的家事挺管用又好玩。」不過,在人工智能形體化後看到人類和機器之間的關係發展樣貌,他覺得這個也挺有趣的。柏尼奇也坦承,要做出機器人這樣的「硬體」,花了他與團隊十年的努力。當然,還有許多先行者花了大把時間做了基礎研究,才讓他們得以建構一個類人類的機器人,促成人類能做的事,機器人幾乎都能做。機器人需要多學習不過,此刻有個大問題,那就是機器人何時才能全自動、全智能?換句話說,在此之前需要經過什麼樣的道路?柏尼奇認為,「顯然這些機器人需要在我們當中生活和學習。我們需要取回、『認養』這些機器,把它們放進社會裡,讓它們跟我們一樣學習。」傳統認知上,認為機器人將首先出現在工廠裡,讓它們做著那些所擅長的枯燥、重複性和危險的任務,然後會愈做愈好,愈來愈聰明,接著再把它們放進家中,就會幫我們做家事,往後還能蓋摩天大樓。以過來人的經驗,柏尼奇表示,這樣的認知絕對是錯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們曾於二○二二年把輪式機器人EVE帶進商業領域。本來真的挺不錯的,他們因此解決了許多特定任務,EVE也確實很快就駕輕就熟了。只是,在二十到五十小時後,這些機器人就停止學習了,這就好比每天都做相同的事,就變成只會做那件事,也不可能很聰明。工廠就不用說了,簡化而單調的流程,要作業者生產出高品質、重複性高的產品,並不需要提供太多的訊息。這跟智慧型工作者所需完全相反,他們需要多元化;需要挑戰自己,每天嘗試做些不知道怎麼做的新任務。家庭提供多樣學習柏尼奇進一步指出,機器人的學習類似人類的學習方式。一如我們需要放進大腦大量的各種知識,才得以發展為「智人」,機器人也需歷經類似流程。人工智慧通常透過網際網路所置放的大量各種訊息來學習。那麼,當人工智慧化身為有身體的機器人時,哪裡才有類似網際網路的學習平台?柏尼奇團隊的結論是:家裡,因為家是一個美麗又混亂之區,似乎人性中就包含混亂的部分。柏尼奇舉杯子為例。世上有各種杯子,功能各異。即便如此,每個杯子有它的狀態,乾淨與否,以及放在哪裡之別。此外,還有社會意涵,不同的人可能會使用不同的杯子。把杯子的問題延伸到家中的每樣物件,都可成為機器人學習的多樣訊息。為了測試如上假設,柏尼奇與團隊於二○二三年把所研發的機器人帶回家。他把EVE帶回家,讓它待上一陣子。結果,EVE完成一般家事,包括清理洗碗機、在他跟朋友玩桌遊時給他端來一杯茶、在女兒的生日派對上端出杯子蛋糕。因此,很快的證實柏尼奇與團隊的假設是正確的,即「機器人在家才能學習多樣化」。重新定義人類價值目前,人形機器管家之路尚在起步中,所做之事仍有限,也未進入全面自動化。但柏尼奇相信,隨著愈來愈多的機器人進駐家中,透過生活和不斷學習,全面自動化指日可待。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勞動力也能跟能源一樣,不再難以取得。或許,屆時,我們都不記得沒機器人幫手代勞的日子是什麼樣了。不過,對柏尼奇而言,這趟機器人學習之旅,重點不在我們不用洗衣服了,而是它可以創造一種未來,在那裡,我們有時間專注於對我們人類來說真正重要的事,同時也有機會讓這些機器協助我們解決一些問題,如可以讓機器人建造機器人嗎?可以讓它們協助建造促進人工智慧的數據中心嗎?可以擁有會建造晶片製造廠的機器人,協助我們加速人工智能的採用嗎?柏尼奇希望,未來透過人與機器的共生,我們可以開始設法回答一些跟宇宙和人類的角色有關、至今仍未有解答的大問題。如果我們做得到的話,他認為人類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將獲得重新界定。 前一篇文章 【經典人物42】當代電影大師 溫德斯 用日常展現生命高度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8退休之後2025.05.01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經典人物42】當代電影大師 溫德斯 用日常展現生命高度【生活智人134】帕菲特:工作遇難過事 就該這麼辦!【生活智人133】臨床心理學家 羅斯馬林 反其道而行 把焦慮變盟友【生活智人132】詩人阿什利 教你如何用語言敬拜祖先 作者其他文章【經典人物42】當代電影大師 溫德斯 用日常展現生命高度【生活智人134】帕菲特:工作遇難過事 就該這麼辦!【生活智人133】臨床心理學家 羅斯馬林 反其道而行 把焦慮變盟友【生活智人132】詩人阿什利 教你如何用語言敬拜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