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左二)在「嘉庚」號科考船上與隊員們合影。圖/受訪者提供
文/記者周義、李昊澤
四十天、五千多海哩的航程,是廈門大學教授張瑤最近一次走過的科考之路。
在這趟前往西太平洋的巨輪上,張瑤是首席科學家。從事微生物海洋學研究二十多年,她已記不清第幾次登上科考船。
五場颱風意外襲來
張瑤說,第一次出海幻想過看晨曦日暮,星辰墜落,現實卻潑了一盆冷水:暈船、曝曬、睡地板、限制洗澡,終日往返甲板船艙,還要在浪濤中一邊控制平衡一邊對實驗樣本進行處理。
「那又怎樣呢?」就這樣,從懵懂少女成長為相關領域首席科學家,這個瘦弱身軀別說出海,抬水取樣、接觸放射性同位素、扛儀器、修設備也完全不在話下。
但這一次出航情況特殊,需要收集「中尺度氣旋渦」中的樣本。氣旋渦一直移動,衛星遙感也很難準確實時定位。只能挺進遠洋,一路追,一路找。
「開盲盒」並非一帆風順,五場颱風意外襲來。平時,張瑤一百六十幾公分的個子,四十五公斤,站在甲板上都怕給吹下去。颱風來了,張瑤反而不怕了,她想的是把科研樣本「搶」到手。
有人好奇:「危險來臨為什麼不躲?」張瑤說,避肯定要避,但出海一天成本就是人民幣二十多萬元,能多爭取一秒,採集的樣本就多一點。
女科考員的背後
無數個夜晚,她拿著向大海「討要」的樣本,回到船艙實驗室,把自己關在同位素間進行示蹤實驗,與肉眼看不見的小傢伙們「對話」,試圖從它們身上尋找蛛絲馬跡。
遠洋科考往往意味著孤獨,尤其是有了老公、孩子之後,這種孤獨摻雜了愧疚,在海上的漫漫長夜裡更加刺痛人心。張瑤說,女科考員的背後,有一個默默帶娃的丈夫,自己很幸運。
張瑤的努力獲得了回報,她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相關領域的世界頂級刊物上,為深海物質與能量循環研究提供了新的參數,人類認識海洋的進程又多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