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

文/記者周義、李昊澤 |2025.04.27
162觀看次
字級
張瑤(左二)在「嘉庚」號科考船上與隊員們合影。圖/受訪者提供

文/記者周義、李昊澤

四十天、五千多海哩的航程,是廈門大學教授張瑤最近一次走過的科考之路。

在這趟前往西太平洋的巨輪上,張瑤是首席科學家。從事微生物海洋學研究二十多年,她已記不清第幾次登上科考船。

五場颱風意外襲來

張瑤說,第一次出海幻想過看晨曦日暮,星辰墜落,現實卻潑了一盆冷水:暈船、曝曬、睡地板、限制洗澡,終日往返甲板船艙,還要在浪濤中一邊控制平衡一邊對實驗樣本進行處理。

「那又怎樣呢?」就這樣,從懵懂少女成長為相關領域首席科學家,這個瘦弱身軀別說出海,抬水取樣、接觸放射性同位素、扛儀器、修設備也完全不在話下。

但這一次出航情況特殊,需要收集「中尺度氣旋渦」中的樣本。氣旋渦一直移動,衛星遙感也很難準確實時定位。只能挺進遠洋,一路追,一路找。

「開盲盒」並非一帆風順,五場颱風意外襲來。平時,張瑤一百六十幾公分的個子,四十五公斤,站在甲板上都怕給吹下去。颱風來了,張瑤反而不怕了,她想的是把科研樣本「搶」到手。

有人好奇:「危險來臨為什麼不躲?」張瑤說,避肯定要避,但出海一天成本就是人民幣二十多萬元,能多爭取一秒,採集的樣本就多一點。

女科考員的背後

無數個夜晚,她拿著向大海「討要」的樣本,回到船艙實驗室,把自己關在同位素間進行示蹤實驗,與肉眼看不見的小傢伙們「對話」,試圖從它們身上尋找蛛絲馬跡。

遠洋科考往往意味著孤獨,尤其是有了老公、孩子之後,這種孤獨摻雜了愧疚,在海上的漫漫長夜裡更加刺痛人心。張瑤說,女科考員的背後,有一個默默帶娃的丈夫,自己很幸運。

張瑤的努力獲得了回報,她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相關領域的世界頂級刊物上,為深海物質與能量循環研究提供了新的參數,人類認識海洋的進程又多了一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