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慨今】以法為歸

文/星雲大師 |2025.04.26
254觀看次
字級

文/星雲大師

僧遠法師,南朝劉宋渤海重合人,十八歲出家,從道慧受學。

他博通大小乘經論,三十一歲時,於青州孫秦寺講授經論,言談清暢,風儀端嚴,眾人都很仰慕。此外,他也很有慈悲心,常以自身僅有之物,周濟貧苦的人。

有一次,僧遠所住的鄉里間,發生了傳染病,罹患者甚多,旁人都不敢走近,唯獨僧遠不怕傳染,設法為病者醫療,為死者乞棺埋葬,其周護懇切之情,猶逾骨肉至親。

這時,新安太子為死去的母親殷貴妃啟建新安寺,敕選英哲住持,僧遠被推選為住持。不久,卻為了「沙門應否禮敬帝王」一事,宋帝雖然信佛,仍然同意多數人的提議,認為沙門應該禮敬帝王。

僧遠聞訊慨然而嘆,說道:「沙門剃頭出家,為修至道,何關於帝王?」於是便稱病辭歸,隱跡到山中去了。僧遠前後山居長達五十餘年之久,起初還有糧食可吃,後來沒得吃了,於是飲澗水二十年。

後來宋明帝登位,欲禮請僧遠為國師,被他拒絕;建平王請他住持棲玄寺,三次恭請,均拒不下山。

齊太祖登位後,鑾駕親自入山,僧遠足不下床,以老病堅辭,直至永明二年(四八四),僧遠圓寂,世壽七十一,終其一生,都不受人請。



釋初參曰:在佛教,護法的人少,護師的人多;護教的人少,護人的人多;護道的人少,護情的人多。一般都以人為中心,而不以法為依歸。僧遠為了佛法的延續,護法護教,堅守氣節,此種「依法不依人」的節操,是當前佛教徒首應建立的修持態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