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風光】青年寺院生活體驗營 發菩提心 走上覺醒之路

文/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2025.10.25
112觀看次
字級
學員在三天兩夜的行解門課程中,體會到「菩提心」的真實意義。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文/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佛光山叢林學院日前舉辦「佛光山第50期青年寺院生活體驗營」,來自美國、英國、比利時、澳洲、巴拉圭、尼泊爾、緬甸、越南、馬來西亞、香港及台灣等國家地區近70位青年參加,其中有3位博士、12位碩士、海內外40所大學。

三天的課程,以「啟發菩提心」為主軸,課程涵蓋佛門禮儀、佛教經典、生活體驗,期間安排至宗祖殿禮祖並恭讀〈為自我信心祈願文〉與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接心。佛光山傳燈會會長慈容法師以「空有不二」勉勵青年要精進學習佛法,開發自心智慧,進而成為有用之人。

叢林學院院長妙南法師在開學典禮中以蓮花出汙泥而不染為喻,勉勵大家走上覺醒之路。經過三天的學習,學員們了解到菩提心是一種覺醒,能讓自己不斷增上,在利益自己的同時,也能幫助大眾;面對困難,要從心上相信自己,顯發真正的生命力量,將學習成果延伸到日常生活。在三天兩夜的修學旅程中,學員們從不同角度體會到「菩提心」的真實意義。



【學員心得】

覺察情緒 承擔自我

我一直以為修行離現實很遠,其實佛法就在生活裡。特別喜歡禪修與小組討論,讓我重新思考「覺照」與「責任」的關係。「覺察自己的情緒,願意承擔,而不是逃避,這就是修行的開始。」這次體驗讓我學會在工作與生活中用更柔軟的心對待他人,也更清楚自己要走的方向。(台灣‧林上智)

覺照念頭 轉化煩惱

初次靜坐時,心中雜念紛飛,但隨著課程深入,漸漸體會到「靜下來」不只是休息,而是一種覺照。「當我能觀照呼吸與念頭的生滅時,煩惱竟也慢慢化開。」在〈勸發菩提心文〉中學到,修行並非追求理想的自己,而是學會在不完美中發願——願意改變,願意給予,願意成長。(馬來西亞‧陳煒欣)

念頭起落 修行契機

《六祖壇經》裡的一句話「煩惱即菩提」,深深觸動我的心。原以為修行是遠離煩惱,沒想到惠能大師說「離煩惱無別菩提」,每個念頭都是修行的契機,當我學會不抗拒,而是觀察並轉化時,煩惱就變成老師。「蔬食妙供」與出坡的經驗讓我體會到「給」與「合作」的喜悅。「當大家一起洗菜、供齋,彼此微笑,那分平凡的互助感,就是菩提心的溫度。」(澳洲‧麗華)

有行有願 成長菩提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讓我深深感受到「行願」的重要,願若沒有行,就會停留在口頭;行若沒有願,就會迷失方向。

原來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是青年可實踐的生活準則——禮敬、隨喜、懺悔、讚歎,每一願都能在日常中完成。

「不忘初心,最好的方式不是記住,而是行動。」將這句話寫入筆記,提醒自己未來要用具體行動,讓菩提心不斷生長。(台灣‧蔡姍姍)



佛光山叢林學院,歡迎報名就讀。 洽詢電話:07-6561921 轉 3001~3002(男眾) 2050~2053(女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