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菜郎說菜經】麻竹筍 鮮嫩正對時

文/廖炯程 |2025.04.26
181觀看次
字級
圖/廖炯程
圖/廖炯程

文/廖炯程

麻竹筍上市了,正式的產季是4~10月,天氣好,已經陸續收成,體型個頭雖然偏小,但是依然鮮嫩。很多主婦不太會去殼,這個不用擔心,請攤商老闆幫忙來上一刀,舉手之勞,需要餐餐有竹筍的趕緊採買啊!

勤勞換得好滋味,採筍人十分的辛苦,尤其要凌晨4、5點就去竹林裡挖筍,是一個跟時間賽跑的工作,必須在日出前摸黑處理。因為竹筍剛冒出頭來,曬到陽光後就會變綠出青,筍子頭上變綠,自然會有很重的苦味,所以勤不勤勞也決定竹筍好不好吃。

買回家第一步驟先「殺青」

很多人採買回來後,就會把竹筍放在一邊,或是直接放進冰箱,但是麻竹筍的產季大多時候很熱,這時候竹筍還不斷的在熟化,想盡辦法「登大人」,內部的甜分會迅速流失,苦味會愈來愈重,所以回家第一件事情要殺青,這個殺青大多在製茶比較會聽到,效果就是透過加熱阻斷熟化,保留當下的香氣、甜度跟滋味,殺青完再冷藏保存即可。

怎麼處理才不會苦?

要處理竹筍不苦,首先處理它苦的物質,如果很嫩的筍子可以帶殼下水殺青,較能保留筍香與甜度。頭上綠綠出青的一定會苦,這個就建議要切塊或切片後再處理。可從冷水下鍋來煮滾,讓筍心的溫度比較一致,水滾後至少再小火滾半小時以上。怕苦味的也可以換水重滾一次。有些古法撇步加鹽巴或白米,有些人灑一些麵粉,以上方法都可以嘗試,大原則就是用大量的水稀釋苦味。

切開來白白的粉能吃嗎?

目前有極端的兩派說法,一是實務派,就是要把筍膽挖掉,筍子切開來靠近筍尖的地方會有三角形筍溝,中間有白白的粉末,俗稱「筍膽」,筍農跟阿嬤傳下來的手法,就是把筍膽拿掉再煮,這樣就不苦了。

另一派是營養學派,他們發現白色粉末是一種胺基酸,雖然不能夠提供甜味,但是跟其他味素一樣可以提供鮮的口感,所以不是苦味來源。我認為兩邊的說法都有道理,所以合成了一個新的脈絡,白色的粉末是胺基酸沒問題,但它存在的位置跟存在的原因,恰好就是竹筍會發苦的地方,切開竹筍再放進水中滾煮,正好可以讓竹筍發苦的物質有效稀釋掉,吃起來就更好吃了!

氰酸不是氰化鉀

竹筍的筍尖含有些許的「氰酸」,生食發生的叫做氰化物中毒,會造成呼吸急促、氣喘等症狀,當然劑量大嚴重的還會致命,但柯南劇中常出現的是「氰化鉀」,完全是不同等級的東西,大家不要把這兩個物質聯想在一起,竹筍的氰酸只要完全加熱煮熟後,就可以安全食用,不用過度擔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