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Frauke Riether
文/張梨美
春分後第十五日,清明,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是節氣,也是節慶。是桃紅柳綠,草木萌動;是春光幾許,餘三分之一;亦是慎終追遠、祭祀掃墓、春遊踏青的日子。為此,不少遊子千里迢迢地想趕回家。
※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
千年多前清明佳節,詩人杜牧正在回鄉的路上,可巧還遇上了雨。無邊絲雨細如愁,紛紛下;下得冷花煙柳、淒淒迷迷俱是愁;下得孤身趕路的遊子,觸景傷懷愁更愁,欲斷魂。
料峭春寒,衣衫溼,心神亂,正無處可開解,忽見山坡上有個小牧童。詩人靈光乍現,不如找個小酒店,歇歇腳,避避雨,喝幾杯濁酒,澆澆愁滋味。他趨向前問了路,小牧童憨態可掬地舉起手那麼一指,煙雨迷濛處,隱約有座杏花林。杏花深處杏花村,杏花村裡出好酒,細雨紛飛等客來!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西元八○三─八五二年),中唐詩人,世稱「小杜」,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有別於盛唐之李白、杜甫。性情剛直,不拘小節,詩文皆有盛名,文以〈阿房宮賦〉為最著。
古時,清明節緊接在寒食節之後。經歷史演變,二者習俗融而為一,寒食節漸消亡。風行於唐宋,蹴鞠與鞦韆乃寒食清明之重頭戲。《開元天寶遺事》載:
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為何稱半仙?試想,鞦韆架上春衫薄,身輕如燕衣祙飄,宛若天仙下凡來。
清明節,還有插柳載柳習俗。古代中國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折楊柳,插在自家門楣上,以求驅邪避鬼、護佑生靈。前往掃墓時,也會在衣物上插上柳枝。小孩將柳條編成帽子戴頭上,女子將柳枝斜插鬢角,乘坐的車轎亦插掛柳條。〈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郊外踏青歸來,轎頂插著楊柳之景。
※張炎.一枝楊柳插向誰家
東風吹,又是清明。詞人國破家亡,成了南宋遺民。滿目望去,處處俱他鄉。縱折得楊柳一枝,何處是吾家?
〈朝中措·清明時節〉
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雲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翻:卻,轉折語。
燕簾鶯戶、雲窗霧閣:借指歌樓舞榭、秦樓楚館。
張炎(西元一二四八─約一三一七年),宋末元初詞人。出身世家大族,宋亡前縱情湖山、流連詩酒,生活豪奢而清雅。西元一二七六年,元軍攻破都城臨安(今江蘇省杭州),開始了落魄王孫的生活。
清明時節,雨聲嘩啦啦,傾盆急急下。江上水急,浪潮翻湧,淹沒了渡口沙灘。此番出遊,本想解憂,不曾想,風來摧雨來打,心中更是愁苦。見路旁一樹梨花,風雨中飄搖,不覺油然生起同是天涯淪落之慨。誰知梨花無情,竟片片也、冷冷相看。似在責怪他,國破至此,居然還有閒情他鄉羈旅、留戀花木?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奈若何?只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就到那珠簾繡戶、瑣窗朱閣,與那鶯鶯燕燕、雲裳霧鬢相廝磨。好個歡歌曼舞中,一醉解千愁。酒鄉好,溫柔鄉佳,難久留。待酒醒夢碎,只聽得一聲聲歸鴉啼叫,窗外、正向晚黃昏。歸去,歸去,多少人間事,總醉了又醒。
詞人見家家戶戶門上插著柳枝,也順手折了一枝楊柳。待走到客舍門前才恍然醒悟,國已破、家何在?這枝楊柳,何處可插?人,何處可依?
清明節又稱植樹節,因為清明之際,氣溫升高、雨量充沛,最適合樹木生長。種植以後,存活率高,長得快。故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之諺。清明植樹也與祭祖有關,因墳墓大都在野外,一年之間往往被雜草覆蓋,難尋。於是有人就在墳頭種上松柏,四季常春,變得顯眼。後來人們群起仿效,成了清明習俗。
※顧太清.成蔭結子記取種花人
〈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萬點猩紅將吐萼,嫣然迥出凡塵。移來古寺種朱門。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細幹柔條才數尺,千尋起自微因。綠雲蔽日樹輪囷。成蔭結子後,記取種花人。
輪囷( ㄐㄩㄣ):盤曲貌、碩大貌。
顧太清,清代女詞人。與勳貴夫君奕繪蒔花弄草、吟詩作賦,鶼鰈情深。
清明節前一天,夫妻倆興沖沖地從古寺移來一株海棠,種在自家庭院裡。和風淡蕩,天朗氣清,看著這株小小海棠沐在春色裡,雖柔枝細幹才數尺,詞人已覺滿心歡喜。瞧著那猩紅的色澤,待放的花苞,嫣然清麗出塵,不覺心馳神往遐想著,過了寒食,再迎來一個春天,小小的樹就會長成參天大樹,枝幹盤曲,綠葉成蔭。到那時候,美麗的海棠呀、美麗的海棠,可不要忘了我這個種花人啊!
好東風,暖融融,神仙眷侶,悠然、喜悅。
顧太清(西元一七九九─一八七七年),與納蘭性德齊名,被譽為「清代李易安」。李易安即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清明三物候,一候桐始華。桐,泡桐,花形如小喇叭、一團團一簇簇,色紫。桐花開得滿枝頭,便是清明疏雨、暮春到來時。春暮,蜀國寒依舊,有個詩意斐然之名,「桐花凍」;二候田鼠化為鴽,鴽音如,鵪鶉屬鳥類。隨陰氣日衰而陽氣漸盛,至陰的田鼠躲回洞穴,至陽的鵪鶉則開始活躍;三候虹始見,雨後可見彩虹。虹乃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
清明,芳草芊芊好煙光,折柳、踏青、盪鞦韆。問春光今幾許,尚有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