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Kiều Trường
文/張梨美
立了春,來了雨水。數聲驚蟄雷,仲春始。
「蟄」,指蟄伏於地下冬眠的蟲子,春雷一響,蟲兒被驚起,就從地底破土而出,是為「驚蟄」。大自然一幅生機勃勃,亙古不變的活潑與靈動。其實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讓牠們結束了漫長的冬眠。
驚蟄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鳩,布穀也。古人眼裡,春季鷹化為鳩,秋季鳩化為鷹,以此為時序之變。這是老祖宗對於鳥類因季節而遷徙的一種想像,綿延成了數千年的浪漫。
過去,有驚蟄日祭祀雷神的習俗。古人想像的雷神,鳥嘴人身、長了對大翅膀。手持大錘連擊環繞周身的天鼓,發出隆隆隆的雷聲以震動人間。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隆隆隆的雷聲,昆蟲從冬眠中甦醒過來,開始四處覓食。古人遂用清香、艾草薰家中四處角落,以驅趕蚊蟲蛇蠅和霉味。人們還有驚蟄日吃梨的習俗,意寓和害蟲分離。
仲春,驚蟄時節花信風,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杜甫◦可愛深紅愛淺紅
仲春,桃花嫣然出籬笑。三千年前就在春雷聲中,淚染輕勻,含苞待放。「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千萬朵載入《詩經》,紅了春天,醉了春華,惹了多少騷人墨客的情思與風雅。是陶淵明心之所向的「桃花源」,是詩聖杜甫江畔獨步的大好春光!
〈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
春光懶睏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
可愛深紅愛淺紅。
黃師塔:和尚所葬之塔。陸游《老學庵筆記》:蜀人呼僧為師,葬所為塔,乃悟少陵「黃師塔前」之句。
此詩約作於西元七六一年間,寓居四川成都浣花溪畔時。此時杜甫,年逾半百,飽經離亂。好不容易有了安身處,還有故人供祿米,生活稍稍安定,甚覺意足。翌年,值春風花草香,泥融燕子飛。詩人本想找友伴飲酒賦詩,不遇。只好獨步錦江江畔,緩緩行吟,寫就組詩共七首。「可愛深紅愛淺紅」,用詞清新俏皮,意象鮮明活潑。大把大把深紅撲過來,大叢大叢淺紅迎面來,應接不暇啊!
走在江畔,一邊是巍然屹立的黃師塔,靜默不語。一邊是一江春水,向東奔流而去,潺潺復潺潺。春風一陣陣吹來,融融洩洩,和煦舒暢,不禁讓人想倚著春光,懶懶地小憩一下。乍然間,眼前出現一樹樹盛開的桃花,野生野長,狂放不羈。一簇簇、一團團,無處躲!可以愛深紅,也可以愛淺紅,深紅淺紅皆桃花。
春光爛漫,詩人流連於花之美,寄與美好的希望。下一首〈江畔獨步尋花其六〉,饒富信手拈來的日常煙火趣味。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流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杜甫(七一二─七七○年),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後人尊為「詩聖」,與「詩仙」李白並稱「李杜」。
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
宋人追求高雅,而竹在中國文化,就是雅的象徵。因為竹子是直的,代表純粹;竹子有節,象徵氣節;竹子中間為虛,代表虛懷若谷。文人普遍愛竹,蘇東坡亦然,更且以為無竹令人俗。青青竹叢中嫣然出三兩枝桃花,婉約秀麗臨高風亮節,雅致!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惠崇:宋初詩僧,詩畫俱佳,與蘇軾非同一時代。〈春江曉景〉共兩幅,鴨戲圖和飛雁圖。蘇軾只見其畫,未見其人,題詩也有兩首,此為鴨戲圖題詩。
幾陣催花雨,夾著數聲的輕雷,滋潤了千山萬水。一江春水,淙淙琤琤,從詩人眼前流過,帶走了嚴冬的酷寒,微冷。等了一整個冬天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嘎嘎嘎地搶著下水嬉戲游玩,水暖。岸邊幾叢修竹,疏疏落落中,透著一葉葉新嫩綠。有桃樹脫穎而出,三兩枝桃花初綻放,鮮豔明麗。桃竹掩映,鮮紅嫩綠,春意佳!
河灘上,長著滿滿的初生蔞蒿,蘆芽兒也吐了尖尖嫩芽。東風吹來,一片青翠搖曳,茂盛生機惹人憐。菘菜、蘆蒿、蘆芽,與河豚烹煮,滋味最是鮮美。思及此,愛美食的東坡居士一時嘴饞,鮮活靈動地寫出了「正是河豚欲上時」。肥美河豚該上市了,買來與水蒿、蘆芽燴做羹,一匙春色一匙羹!
蘇軾(一○三七─一一三七年),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號東坡居士。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歸為舊黨,屢遭貶謫。為官到處漂泊,黃州惠州儋州。儋州,今海南島。宋時為蠻荒之境,東坡居士病卒於由此獲赦的北返途中。
驚蟄,貯一甕春雷,拈三兩桃花,釀成詩。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可愛深紅愛淺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