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BOB
文/簡麗賢
去年世界棒球十二強賽和今年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再度掀起國人看棒球賽的高潮,應援美食爆米花(popcorn)的銷售量跟著暴增。
看棒球賽吃爆米花象徵「啵啵砰砰炸裂」,希望我們的選手球員揮棒時能像玉米啵啵蛻變為砰砰爆米花,又快又準又有爆發力,打出一支接一支安打甚至全壘打。看棒球比賽吃應援美食爆米花,增添看比賽時的氣氛,已儼然成為運動休閒產業的一種風景。
吃爆米花很自然連結看電影,看電影吃爆米花的休閒文化其來已久。進電影院看電影時,自然的思惟是帶著一杯可樂及一桶爆米花。製作可樂與爆米花,皆有其歷史和科學原理依據。製作可樂是利用加大壓力方式將二氧化碳氣體溶於糖水中,喝入口中藉由氣體釋放讓人產生愉悅的感受;香噴噴的爆米花則源於玉米歷經升高溫度的受熱膨脹效應,讓人一口接一口,享受津津有味的口感。
古早零食 爆裂玉米
根據考古發現,爆米花不是近代才出現,早在5000年前就已存在,起源於美洲原住民的古老食物。更近的記載是1500年前南美洲地區的原住民文化,爆米花是當地人的重要食物,也用於儀式頭飾、項鍊與神像裝飾品,在智利的考古發現距今一千多年仍保存完好的玉米粒,縱然悠悠歷史已千年,這些玉米粒仍然可以爆裂。
美國的電影院最初禁食爆米花,認為會降低欣賞電影的水準,也會造成戲院髒亂,然而民眾仍然偷偷攜帶進入電影院,後來經營電影院的老闆發現,販售爆米花會增進民眾購票進電影院的意願,於是從善如流、順應民情。尤其自美國開始大規模種植玉米,爆米花的熱度一路攀升,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成為看電影的傳統零食。此外,歐美一些商店在耶誕節期間,用爆米花球裝飾門口與耶誕樹。
原料玉米 科學原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玉米是爆米花的原料,與購自一般市場的玉米略不同,這種玉米最外層必須為完全密閉的硬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少人可能見過爆米花機,一般類似橢圓形狀,當完全密封爆米花機蓋子時,內部呈現如同一具高壓氣炸鍋。
製作爆米花的科學原理涉及氣體熱力學、化學及生物學。玉米的成分包含水、油脂與澱粉,當加熱爆米花機,其內部的壓力強度會遽增,同樣的物理概念,玉米被加熱時,玉米粒內部的水分及空氣受熱膨脹,溫度升高,分子產生碰撞的熱運動;當達到一定的壓力強度與溫度時,火源提供的熱量足以破壞原子的鍵結,內部水分子開始氣化,胚乳澱粉也因高壓高溫而軟化,改變形狀,但由於最外層密閉的硬殼阻擋水氣外洩,因此內層壓力一直上升。由於壓力升高,玉米內部的水分處於高溫高壓的狀態。
根據法國科學家維羅及波諾藉由高速攝影機與麥克風的研究,發現製作爆米花的壓力與溫度,當爆米花機內部壓力強度上升到930千帕,溫度高於180℃,玉米殼撐不住而爆裂,蒸氣、胚乳澱粉等一起爆噴而出,壓力強度瞬間遽降,玉米內的胚乳澱粉層產生大量微小氣泡。由於玉米砰然爆開,體積膨脹近20倍,蛻變成為一朵朵小白花,亦即使我們怦然心動垂涎三尺的多孔蓬鬆爆米花。
筆者成長期間常以傳統的「爆米香」為甜食,其製作的科學原理類似爆米花,以白米為原料砰爆而成。由於白米沒有外殼,將它放在密閉高壓的鍋爐中加熱,加熱到一定溫度與壓力時,一打開鍋爐,砰一聲響徹雲霄,壓力瞬間遽降,此時白米中的水分迅速氣化,體積膨脹數倍,內部呈現海綿狀,快速倒入麥芽糖與花生後,輾壓製成塊狀,美味甜點於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