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食藥署
所謂膨化食品,主要是以穀物、薯類或豆類為原料,經加壓、加熱或擠壓等方式製成,使食品組織結構及體積改變,呈現多孔且蓬鬆的口感。
不過,到底膨化作用擁有什麼樣的魔力,可以讓平凡的玉米、小麥、馬鈴薯、米等原料,變身為圓形、三角、螺旋、星星各種外型,而且嘗起來又酥又脆?
所謂的「膨化」,就是「爆米花」原理啦!
直接間接 兩種形式
膨化食品依照製作方法,還可以再細分為直接與間接兩種形式:
直接擠壓膨化,常見的產品如乖乖、玉米棒等。當原料由機器轉軸攪拌後,利用快速剪切摩擦或是通入蒸氣加熱,短時間內提供膨化所需的高溫、高壓,再通過特定形狀的模孔擠壓出料、由切刀切割成所需的形狀。
擠壓出料的時候會因為外界環境為常溫常壓,而達到膨鬆的效果。後續搭配烘烤乾燥,可以讓產品更為香、鬆、酥、脆。
間接擠壓膨化,常見的有寶咔咔、可樂果、滿天星、米餅(仙貝)等。由擠壓機提供攪拌、蒸煮與成形的功能,膨化則是交給烘烤、油炸或是微波加熱達成。這種做法可讓膨化食品擁有多樣化的紋路與口感,創造不一樣的食用體驗。
後製加工 酥脆烘烤
膨化作用雖然重要,但是想創造出讓人一口接一口、欲罷不能的零食,製程後段的各個環節也相當關鍵。
舉例來說,若在產品表面噴灑油脂後再烘烤,那麼不必經過油炸,仍可創造酥酥脆脆效果。因此,產品標示「非油炸」,僅能說明它沒有使用油炸製程,卻不一定等於少油喔。
不少人聞油色變,但從製造過程的角度來看,油脂其實肩負許多重要任務,能幫助產品品質更好。
膨化食品往往也會添加大量的鹽與糖,它們主要發揮兩種功能:調整口味、調整成品的膨發程度與多孔性。由於膨化作用仰賴水與澱粉顆粒所產生的糊化反應,因此,若在原料中加入少量可溶於水的糖與鹽,便能影響膨發零食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