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巡禮】時代風華:從碾米廠到永成戲院

文/莊曉明 |2025.02.28
411觀看次
字級
戲院外面的懷舊布置。圖/莊曉明
戲院內展示的的早期放映機。圖/莊曉明
當年的檜木座椅保留至今。圖/莊曉明

文/莊曉明

津橋無語倚斜陽,

秋草牽風翠帶長。

俯視清流終不盡,

橋南橋北葉飛黃。



這是「三台才女」黃金川女士歌詠故鄉台南鹽水美景的詩作,沒有蜂炮狂奔的小鎮,其實是恬靜的,走過橋南老街,又會發現不一樣的風景。

從康樂路點心城的視角往外看,很難不注意到旁邊有棟精緻的日式建築,廣場上還設置了古早電影看板的裝置藝術。近距離一瞧,原來這就是鹽水有名的「永成戲院」。

永成戲院開業於一九四五年,然而,一開始這裡並非戲院。它的前身是一九四三年成立的「永成合名會社籾摺調製工場」,為日據時期雲嘉南地區重要的碾米廠,倉庫曾有三棟相連空間,當時的負責人是黃直先生。

黃家在日據時期政商關係良好,黃直的父親黃英,曾任新營郡鹽水街第三保正以及協議員。當年,雲嘉南穀農多半會將自家稻穀送到鹽水交給黃家碾米,連紀錄片《無米樂》主角崑濱伯,都聽聞過黃直的名號。

二戰期間,空襲戰火燒毀了碾米廠。黃家在情急之下,不得已拆除其中已燒毀的三分之一倉庫,保留下來的兩座倉庫,後來則改建為永成戲院的展演空間。然而隨著時代改變,人口外移加上家庭電視的興起,老戲院終究抵不過歲月的打擊,一九九一年正式結束營業。

由於永成戲院至今仍保留完整的檜木座椅、放映機、電影膠捲、真空管擴音機、早期電影海報等,此處亦是鹽水人早年的集體記憶,台南市政府經過多方評估,決定將其列入文資歷史古蹟。並於二○○八年展開木造建築修復工作,直到二○一四年才整理完成重新對外開幕。

但其實早在二○一二年,黃家即與台南市政府達成共識,原本戲院內的硬體設備可以借用展示,並委由黃直三子黃怡祿,擔任戲院的解說員與營業時間的管理者。因此平日遊客入內參觀時,若發現一位戴著黑框眼鏡、坐在門邊賣叭噗冰的老紳士,可以請他介紹永成戲院的興衰歷史,甚至連掛在牆上的黃家故人照片,他都可以鉅細靡遺地解說給遊客聽。

早期的電影,有一種跟著影片同步講解劇情的解說員,稱為「辯士」;另外還有一種「撿戲尾」的潛規則,戲院會在電影結束前十分鐘開放,讓未購票的民眾也能進去一探究竟。在物質不充裕的時代,戲院這種有人情味的敦親睦鄰方式,也成為鹽水人過往記憶的亮點。

「皇民化時期,黃家因應政策改成日本姓,我的父親黃直更名為『廣內義久』,這個『廣內』藏有『字中字』的意思,『廣的內部』意謂『黃』,這樣,子孫才會記得我們的本姓。」黃怡祿指著戲院牆上的老照片,仔細地述說著一段段故事。

接著,他又指著一張三十多人的家族合照,可以看出家族成員十分眾多,然而照片中每個人的神情肅穆中又帶點哀傷。原來這是一位叔叔要到南洋當兵,戰爭無情,此番前去不知能否安然歸來,祖母於是命令全家族集合,拍照留念。可以看到當時的黃怡祿才剛出生三個月,被母親抱在懷裡。

牆上的每一張照片,都見證了永成戲院八十年人事物的點滴,而透過黃怡祿的介紹,更能感受到這幢建築曾經擁有的璀璨芳華。

整修後重新開幕的永成戲院,如今成為多功能複合藝文中心。想要體會一下懷舊感的民眾,不妨坐上戲院裡的檜木長椅,感受老戲院的時代風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