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節】從楓宸意象看文人心懷

文/梅開 |2025.02.28
219觀看次
字級

文/梅開

《說文解字》:「楓木厚葉弱枝善搖,漢宮殿中多植之,至霜後葉丹可愛,故稱楓宸。」漢宮殿前多植楓樹,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方面,楓樹是落葉喬木,經霜之後葉子會變成赤紅色,非常美觀;而當眾多楓樹葉片同時轉紅,一片紅火,更有著「鴻(紅)運」的寓意;此外,「楓」與「封」諧音,蘊含「受封」之意,這對古代帝王來說,自然感覺非常吉利。

另一方面,楓樹風姿楚楚,與漢宮幽黑的殿宇相映成趣,形成一種紅與黑的獨特視覺效果,這種美學風格影響了後來兩千多年中國人的審美觀,也成為東方文化的經典氣質。所以,漢宮殿前多植楓樹,既是為了美觀和吉利,也是受到當時美學風格的影響。

「宸」字,在中國古代乃指帝王的居所,象徵權力與尊貴,由於漢代宮廷常植楓樹,也因此衍生出「楓宸」一詞。

楓樹,又稱「楓香」,其葉經霜則紅,層層流丹尤為引人注目,故又稱「丹楓」。漢代宮殿多植楓樹,霜後的紅葉顯得華美喜慶,不但為宮殿增添了一抹亮麗的秋色,同時也賦予其獨特的文化氣息和詩意氛圍。

因此,「楓宸」一詞不僅體現了宮殿的莊嚴肅穆,更增添了皇家園林的詩意與韻味,不僅常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被用來描繪帝王居所,之後也延伸成為朝廷與國家的典雅象徵。

想想,那幽深宮殿前一棵挺拔的楓樹,歷經風霜雨雪依然屹立不倒,不正是自然之力的最好證明嗎?漢代文人們看到這些楓樹,心中生出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感動,再透過文學作品,把對楓樹的喜愛、對自然的敬畏都融入其中。因而,用「楓宸」這樣的詞彙來描繪宮殿,不僅體現了宮殿的莊嚴肅穆,更彰顯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

除此之外,漢代的文人們還常常藉由楓樹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比如表達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對生命無常的嘆息等等。這些情感背後,也是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和對生命的珍視。後來的文人墨客,以及一些在朝代更迭時守節不屈的官吏,更將「楓宸」意象引用到文學創作中,藉此表達自己的想法。

例如,三國時期魏國的文學家何晏,在其〈景福殿賦〉中寫道:「芸若充庭,槐楓被宸。」描繪了當時宮廷中充滿芸香和楓樹的美麗景象,讓人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那莊嚴又詩意的氛圍。

再如宋朝的大文豪王安石,在〈賀正表〉一文中提到:「臣尚依枌社,獨隔楓宸,紀念朝之班,竊慕封人之祝。」這裡,王安石就是用「楓宸」象徵朝廷,表達他對朝廷的深刻嚮往和忠心。

另一位明朝的顧大典,在《青衫記‧蠻素至江》中也寫道:「想楓宸昔年立仗,效葵忠敢上封章。」在戲曲中描述士子如同向日葵朝著太陽生長那般忠心耿耿,在朝中勇敢上書的情景。

到了明末清初,一位名叫錢謙益的官員,在《獄中雜詩三十首》中寫道:「豈有孤臣淹棘木,漫勞溫旨下楓宸。」表達了他在獄中的孤獨和對朝廷恩惠的感激之情,可謂字字含淚,句句斷腸。

從這些文學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透過楓宸的意象表述,不僅展現了宮殿的莊嚴與自然美景的和諧共生,也表達了文人們對朝廷的忠誠,以及對國家深深的熱愛和期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