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天宮】彌勒菩薩信仰與造像 文/本報綜合報導 |2025.02.23 語音朗讀 116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彌勒菩薩於華蓋之下結跏趺坐於雙獅子座上,象徵彌勒的王者形像。現為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微信旃檀精舍彌勒由修行者演變成為兜率天的菩薩形像,也象徵兜率天淨土的存在。圖/微信旃檀精舍迦畢試「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形像成了中國早期彌勒像的主流。圖/微信旃檀精舍約三世紀的犍陀羅兜率天彌勒菩薩像。圖/微信旃檀精舍犍陀羅三世紀的「兜率天彌勒與釋迦涅槃像」,現為塔克西拉博物館藏。圖/微信旃檀精舍彌勒左手持水瓶,右手缺失,推斷為無畏印,表情莊重威嚴,上身袒露身披帔帛。圖/微信旃檀精舍彌勒形像最早出現於犍陀羅,但在迦畢試地區進一步發展,開始出現交腳彌勒。圖/微信旃檀精舍 文/本報綜合報導彌勒信仰分「上生」與「下生」,彌勒於兜率天宮為上生,在娑婆世界為下生。彌勒上生信仰,最早起源於犍陀羅地區,後來廣泛流傳於中亞、西域及中國。犍陀羅兜率天的彌勒造像是早期上生信仰形像化的產物。劉宋沮渠京聲所譯《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是彌勒上生信仰的經典,約在二世紀左右形成於西北印度,成文於五世紀前後。經中講述兜率淨土世界的莊嚴情景,彌勒做為未來佛住在兜率天宮為眾生說法。兜率天是佛教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七重天中的欲界第四重天。兜率天的彌勒信仰隨後向迦畢試(Kāpiśa)、巴米揚及西域傳播,具有廣泛的影響。印度彌勒上生信仰西北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盛於「小乘」,其核心思想從追求個人的自我解脫,提升為普度眾生。「兜率天的彌勒菩薩」是犍陀羅佛教的重要思想與藝術創新,有上求菩提及下化眾生的雙重意義,是典型的「大乘佛教」代表。彌勒信仰的經典中,《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與印度本土的佛典在思想上差距較大,是唯一的上生經典。經文云:「佛滅度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念兜率天,持佛淨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印度本土佛教十分注重哲學的思辨,而《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注重修行禪定及禪觀。此經主要流傳於西北印度、中亞及中國,凸顯「禪觀」修持特點。鳩摩羅什譯《禪祕要法經》記載:「佛告阿難,若有四眾,修繫念法……命終之時,必定得生兜率陀天……於未來世,值遇彌勒,龍華初會,必先聞法,得證解脫。」人們深信彌勒往生兜率天是在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前,在巴米揚與克孜爾石窟常常將兜率天上的彌勒形像與釋迦涅槃圖組合一起。彌勒作為未來佛代表的淨土世界,在西北印度及中亞地區更為興盛,彌勒象徵兜率淨土的存在,因此成為游牧民族期待將來往生的去處。犍陀羅兜率天彌勒東晉《法顯傳》記載斯瓦特地區陀曆國的彌勒菩薩與佛法思想傳承密切關聯,也顯示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誕生於西北印度。彌勒由一個修行者演變成為兜率天的菩薩形像,也象徵兜率天淨土的存在。關於兜率天上的彌勒造像最早出現於犍陀羅。斯瓦比地區出土一尊二至三世紀的「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描繪彌勒菩薩於兜率天宮說法的場景。彌勒菩薩於華蓋之下結跏趺坐於雙獅子座上,象徵彌勒的王者形像。彌勒左手持水瓶,右手缺失,推斷為無畏印,表情莊重威嚴,上身袒露身披帔帛,彌勒左右兩側各有三個天人雙手合十。此兜率天宮的浮雕描繪簡單,但注重空間與比例的塑造。作為未來佛的彌勒菩薩,在犍陀羅地區具有很強的梵行性格。塔克西拉博物館所藏的「兜率天的彌勒」與「釋迦涅槃」兩個畫面組成的浮雕中,按照佛教右繞禮儀布局,強調的是兜率天上的彌勒在釋迦涅槃之前升入兜率天的情景。此浮雕每個場景之間以希臘式石柱相隔,起分割情節之效。犍陀羅「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造像僅見於此,也與修行的彌勒形像有別。「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是將成為未來佛的彌勒菩薩造型。早期的貴霜民族圖像中,彌勒雖然是求解脫者的行者形像,但卻出現彌勒菩薩頭頂華蓋,在獅子座旁結跏趺坐的豪華天宮場面,顯示兜率天之主的王者的風範。彌勒形像發展演變兜率天彌勒形像最早出現於犍陀羅,但在迦畢試地區進一步的發展,迦畢試開始出現交腳彌勒,兜率天上的彌勒信仰也成為當時遊牧民族重要的信仰。迦畢試兜率天上的彌勒造像敘事性逐漸消失,構圖版面講究對稱,也有學者認為迦畢試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僧侶色彩濃於人文色彩」。交腳彌勒造像犍陀羅造像具有希臘人的寫實性、敘事性、空間性、理想型的優美風格,到迦畢試地區轉向為象徵性、概括性、正面性的特徵。犍陀羅與迦畢試的兜率天彌勒造像大多為三到四世紀時期的作品,可見在《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五世紀成文之前,彌勒形像顯然已經成熟。西北印度的「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形像,在巴米揚石窟天頂的壁畫中成為天宮的主題。克孜爾第二期石窟中心柱窟入口,半圓形壁上繪有很多「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形像,與甬道後壁的涅槃圖相對應形式表現。兜率天的彌勒形像隨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至北涼時期石塔造像開始出現七佛與交腳彌勒的組合。莫高窟的二七五窟以及數量眾多的北魏石窟均出現兜率天的交腳彌勒造像。敦煌莫高窟隋代第四一七、四一九、四一六、四二三、四三三、三八八窟的頂部均繪有「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壁畫。在華麗的兜率天宮中,交腳彌勒被諸神環繞,表現為說法的形像。迦畢試「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形像成了中國早期彌勒像的主流。 前一篇文章 【三界導師】敦煌壁畫佛典譬喻 下一篇文章 【遼代佛教】合掌露齒菩薩意象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七寶之首】佛像貼金 功德殊勝【福慧具足】佛教財神 廣施聖財【藝術弘法】花見華蓋 菩薩微笑 作者其他文章正向自我對話 內心更強大創意蔬食料理 好吃又營養融入大自然 礦石能量療癒身心【福慧具足】佛教財神 廣施聖財常保幽默 健康又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