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江明麗
讀書是有方法與技巧嗎?這牽涉到你是要選擇自己看的書籍,還是其實讀書是為了把考試考好。
把書念好 把試考好
一般而言,讀書最主要是在吸收書中所提供的資訊、重點與知識為主,並沒什麼特殊限制,選自己想看的,捨去不感興趣的內容都可以。但是如果讀書是為了通過考試,那麼讀書的方法及方式就會受到許多限制,如:必須先了解考試的方向、考試的制度、命題的重點等,甚至要學會檢查的技巧、猜題的邏輯、時間的拿捏、抵抗考試的壓力等。因此要把考試考好之前的讀書,會有一個讀書的方向,尤其放在「記憶力」及「理解力」,尤其要特別針對考試理解技巧。
所以,怎樣才算是較有效率的讀書方法呢?我們一起來探討看看!
讀書效率 正確掌握
許多研究指出,大腦能夠專注在吸收與學習,是因為有一個最能夠專注的時間範圍,一旦超過一段時間後,大腦的學習效率就會開始急速下降,會讓你有一種一直在「看字」卻「沒有」在理解字面上想表達的意義。
因此一般都建議,每讀書20~30分鐘後,至少休息5~10分鐘以上,無論是起來走動、讓眼睛休息或是補充一些營養,都能幫助大腦重新調整狀態後,再回去繼續讀書。
其次,不論是念什麼科目、什麼書籍,基本上都會有分各種不同的主題、章節與段落,建議可以透過將各個主題及章節進行分段,不需要一次讀完整個主題或章節。
分段讀法通常可先用最快的速度瀏覽一遍,了解主題或章節要表達的內容,然後再「細讀」,才能有效理解。
再者,讀書可將所讀到的重點內容記錄於紙上,好加深讀書印象,之後透過自己的筆記複習與思考。
如果是自己的書,可在書中用螢光筆畫重點,如同「視覺記憶法」一樣,透過顏色來進行記憶上的刺激;此外也可以貼標籤,以便後續重複閱讀,加深印象。
不過最重要的是,不論讀書的目標是為了考試,還是為了興趣,你都要盡可能的找出自己讀書及閱讀的動力及目標,才能夠更有效率的朝著目標方向,持續學習。
新舊知識 聯想類比
此外,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能夠利用聯想或類比法,將新舊知識連結在一起,會更容易理解與記憶。這個意思是說,人們在遇到新的事物時,會根據舊有的認知重新建構、調適或同化出新的知識,因此任何一個知識,都不能只當作一個點來看待,而是聯合舊有經驗拆解與合併,然後舉一反三,保存在長期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