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聊捷運

文/江明麗  |2025.05.08
51觀看次
字級
圖/KIMI

文/江明麗 

丁丁的曾祖母高齡90,一輩子在農地裡耕作,很少進城,在她的世界裡,最龐大的交通工具,就是村裡要載她去看病的20人座小巴,沒坐過可以在地底下穿梭、在高空中如遊龍般蜿蜒的捷運。

為了參加曾孫子的小學畢業典禮,丁丁的曾祖母到了台北,生平首次搭上整潔、快速以及深入地下好幾層樓的捷運,開了眼界,也在丁丁的介紹下,了解這項大眾運輸系統為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帶來多大的交通便利。

捷運按照運輸量的不同,可以分為地下鐵、路面輕軌以及高架設計。全球第一條建造的地鐵,是在1863年1月10日通車的大都會鐵路,主要為倫敦市區的居民服務。有趣的是,這條路線的開挖,並非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潛盾機」挖掘,而是在平面道路往下挖一條大型溝渠,接著使用磚石與鋼材建材,在溝渠內部搭建拱形結構,除了承受上方重量,還能防止土壤坍塌,完成後再把原先挖出的土壤重新覆蓋,還原道路本來面貌。那時的運行列車還是使用蒸汽機車作為牽引動力,並非現在普遍採用的電力系統,直到1907年才全部電氣化,即使如此「陽春」,在當時已經有效解決城市地面交通壅塞問題。

捷運發展 19世紀始



世界地鐵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城市化與交通技術演進的縮影。從19世紀中葉到21世紀初,地鐵系統不斷進步,包括1900年巴黎地鐵開通、1904年紐約地鐵營運、1927年東京地鐵與1935年的莫斯科地鐵相繼通車,大眾捷運已經成為全球各大城市不可或缺的公共運輸工具。而台灣捷運的發展,也是隨著都市化進程、人口密度增加,以及交通壅塞問題日益嚴重,而展開的重要公共建設歷程。

台灣第一條捷運系統,是1996年3月28日正式通車的淡水線(中山至淡水段),而文湖線則是首條高架無人駕駛捷運,之後往新北、高雄、台中、桃園等其他都會城市延展,舉凡地下跑的、地面走的、高架運行的通通有,施作起來各有各的困難。以台北為例,這裡地質複雜,有沉積泥、砂層與黏土層,有時候得往下開挖大約9層樓高的距離,因為台北地區人口密集,多採地下潛盾隧道路線設計。

潛盾機造價昂貴,一台上億元新台幣,主要生產國為日本或歐洲地區國家。重要組件有鑽頭、液壓支撐系統與挖掘輸送帶,可以鑽鑿泥土沙子或是堅硬的岩層,是目前隧道挖掘的主力,原理有點類似土撥鼠把前方的土石挖鬆,再由機器後方送出,挖鬆的土層就能以混擬土打造隧道環片,工程非常精細。以捷運通道來說,一次僅能挺進一公尺,順利的話,一天大約可建造8公尺,看似進度緩慢,其實已經是非常高科技的機器,早期開挖隧道還是用人工一刀一斧鑿開的呢。

現代交通 邁向環保



捷運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城市現代化、永續發展與經濟推動的重要基礎建設。它串聯的不只是地點,更是市民的生活節奏、城市的未來藍圖,以及一座城市進步與文明的象徵,也是大都會邁向更便捷、綠色環保及宜居城市的重要一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