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琪琪
文/江明麗
爬樓梯是件很費腳力的動作,但要從平地上到高樓,卻得靠一節節的階梯才能完成,雖在建築高樓,靠著盒子般的升降梯能抵達每一處樓層,但因空間有限,不能一次乘載太多人,因此便有人發明了電扶梯,這項設備多安置在大型商城,提供賓客行走的便利。台灣、星馬地區多稱為電扶梯或手扶梯,港澳習慣稱為自動梯,中國大陸在自動扶梯、扶梯的慣用語之外,有些地方也稱為滾梯。
現代發明 便利設計
電扶梯(Escalator)的發明是現代城市交通與建築不可或缺的運行設施,常見於購物中心、機場、地鐵站與辦公大樓。它的出現極大提升了人們的出行便利性,使得大規模人流能夠高效在不同樓層間移動。這項有利的發明者是美國工程師傑西.雷諾(Jesse W. Reno),他在1892年設計建造世界首部可以運行的電扶梯。
而正式作為商業用途,是在1896年,於美國紐約康尼島上的一座遊樂園中啟動使用,當時雛型並非現今所見階梯式,而是一條傾斜的輸送帶,人們站立於上,被運送到較高樓層,也就是現在大家去到家樂福、愛買之類的量販店所使用的電動輸送帶。
真正設計成階梯式的電扶梯是由查爾斯.西伯格(Charles Seeberger)發明,他與奧蒂斯電梯公司(Otis Elevator Company)合作,於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示這項成果。
電扶梯的運作原理,基本依賴電動機去驅動一系列的鏈條與齒輪,讓階梯踏板沿著固定軌道運行。主要組成包括階梯踏板、橡膠扶手、驅動系統、導軌系統與安全裝置等。
運作原理 電機驅動
驅動系統由高效能工業級電動機、鋼製鏈條與齒輪組成,提供動力驅使階梯和扶手,而電動機通常位於電扶梯最上端。導軌系統使用碳鋼或不銹鋼製作,控制階梯踏板的運行,確保它們在適當的區域變平或形成階梯狀,踏板多為鋁合金或不銹鋼製成,設有防滑紋路。扶手由橡膠或其他耐磨材料製成,內部有鋼索支撐,能確保穩定性。安全裝置包括緊急停止按鈕、超速保護與防止夾傷的安全刷等。
一般來說,固定的運行速度約為每秒0.5公尺(每分鐘約30公尺),快或慢取決於電梯的設計、使用環境與安全規範。例如在人流量大的地鐵、火車站,可以控制在每秒0.5到0.75公尺,在少有人流進出的場域也能運用變頻技術,根據實際需求調整速度,例如以紅外線或壓力感應器偵測,感應到乘客接近時啟動加速,電扶梯會從低速模式加速到正常速度。長時間無人使用時,電扶梯便降低速度或暫停運行,以節約能源。
世界最長的戶外電扶梯位在香港中環至半山地區,啟用於1993年,全長超過800公尺。整套系統由16條可轉換方向的單向自動扶梯,以及3條可轉換方向的單向自動行人道組成,是香港著名打卡旅遊點,知名電影《重慶森林》曾在此取景。無論在購物中心輕鬆移動,還是在地鐵站穿梭於城市間,電扶梯都在默默為我們生活提供便利。下次搭乘時,不妨留意它的結構與運作原理,感受這百年發明帶來的好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