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蔚領
子路,或稱季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人,是孔子的學生,他比孔子小九歲,兩人關係亦師亦友,且侍奉孔子時間最久,屬孔門十哲中政事科一員。元朝人所編《二十四孝》中,〈負米養親〉講的即是子路的故事。
年少時,子路因家中貧困,吃的多是藜、藿之類的野菜。為了讓雙親得到較好的飲食,他常到百里外的山林砍柴,賣了柴再買米背回家,周遭鄰居無不稱讚子路是個孝子。後來父母相繼去世,他便來到山東曲阜拜孔子為師。
西元前四九六年,五十六歲的孔子與弟子們周遊衛、曹、宋、鄭、陳、蔡、楚等國(大抵在今山東、河南境內),期待能有機會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前後長達十四年。
當孔子一行人來到楚國的負函(今河南信陽)時,欽慕孔子的楚昭王派人帶來豐厚的禮物,並讓當地的郡守沈諸梁送了百輛車子、萬鍾粟米,邀孔子到楚的國都郢都(今湖北荊州)作客。
子路感嘆:「從前我侍奉父母吃粗劣飯菜,到百里外砍柴、背米。雙親死後,隨老師南遊來到楚國,看到楚王送的車輛上百,供應的粟米萬鍾,坐在柔軟舒適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美味的筵席,再想回到過去吃野菜、為雙親背米的日子,也沒有機會了。」
孔子聽了,不禁稱揚道:「父母生前盡心侍奉,父母亡故後追思懷念,是了不起的大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