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隆
台灣的教育除了公立學校之外,還有私人辦學,其中許多學校是由具宗教背景的民間團體所辦。目前台灣的佛教大學,便有慈濟大學、玄奘大學、佛光山南華大學、佛光山佛光大學、法鼓文理學院、福智佛教學院等,中小學教育也有佛光山普門、普台、智光、福智、弘明等諸校,遍布全台。
台灣一地的佛教興學,最早要回溯至日本統治時期,由來台傳教的日本佛教宗派所推動。最初是舉辦講習會、研究會等定期或是不定期的活動,直到大正年間,相關團體逐漸朝向創設實體學校的方向發展。
一九一六年十月,淨土宗台南教會所主任秋田貫融,計畫設立以台灣人為對象的僧侶養成機關,著手創設「私立高砂佛教中學校」,然陷於物價高漲,以致沒能實現。到了一九一八年五月,方開設以教育台灣兒童為目的的二年教育機構「台南學堂」。
起初,以台南市明治町觀音廟為臨時校舍,秋田貫融被任命為台南學堂創立主任,世良義成擔任主任事務代理。一九二二年,依私立學校規則新設「私立台南學堂」,校舍改借末廣町奎樓書院上課;一九二四年得到變更認可,改稱「私立台灣商業學院」,為三年制的中等教育機關。
過了三年,因奎樓書院遷建,於一九二七年校舍移轉至寶町的三山國王廟,待一九二九年新築校舍竣工,遷移至市內塩埕町的新校舍,與知恩寺同址。一九三三年,增設一年制的專修科。戰後,於一九四六年改制為「私立南英商業職業學校」,南英寓意為「南方精英」。
同樣在台南,一九二九年,淨土真宗本願寺設立「台南家政裁縫講習所」,為一年制補習教育,借用台南彌陀寺作教室。王兆麟任彌陀寺住持之後,認為該寺應負起宗教教育使命,且慮於當時南部台籍女子向學趨勢及現實的家庭狀況,因此規畫以培養一般女子正確的宗教信仰,以達構築移風易俗、淨化社會的機構,於一九三二年更名為「台南家政女學院」,修業時間訂為三年。
一九三七年,該校改制為財團法人,並將學生遷往竹園町新校(今私立光華高級中學校址)。兩年後改制為「和敬女學校」,屬中等教育機關,修業年限改為四年制;一九四四年四月,再度更名為「私立和敬商業實踐女學校」。戰後,該校於一九四六年改制為「私立光華女子初級中學」。
除了南部,北部也有佛教設立的相關學校。
一九一六年四月,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院主大石堅童與黃玉階、江善慧、沈本圓,計畫於台灣別院(今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大樓)旁創設「私立台灣佛教中學林」。該機構於同年十一月四日核准立案,修業年限為三年。一九二二年十一月,改名為「私立曹洞宗台灣中學林」,並整併「私立臨濟宗鎮南中學林」與「私立國學院」。
一九三五年三月,該校由佛教學林轉型為普通中學,改稱「私立台北中學」。一九三八年四月遷校至士林(今泰北中學校址),並改修業年限為五年。同年九月,校名改為「私立台北中學校」。一九四四年,市區另設女生部,建校名為「修德實踐女學校」。戰後,該校於一九四七年改名為「私立泰北中學」,修德實踐女學校轉為泰北中學城區部。
這些日據時期由佛教創設的學校,所收並非全是僧侶,而是有許多一般學生,畢業之後也多從事一般工作,服務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