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日據時代,台北市人口最多時達三十萬,其中三分之一是日本人。所以,當時日本風俗不但通行於日籍市民,也及於接受日本教育的台灣人,且在今日的台灣還留下若干痕跡。
在日本風俗裡,作了噩夢,例如死的夢、病的夢、災害的夢,這些都算是好夢。因為他們相信「夢是逆夢」,意謂:夢是相反的。夢死,就能得到長壽,最為吉利。但是也有絕對的噩夢,例如:夢到牙丟了,被認為不久必會死去。
日本人迷信小孩躺在榻榻米上吃東西,死後會變成牛。小孩拿長短不同的一雙筷子吃飯,將來會娶到跛腳的妻子。
最忌破損的器物,特別是打破鏡子。這一思考模式和中國人相同,最怕打破人偶,以為如此有人會死傷。
此外,丈夫不可買梳子當作禮物送給妻子,送梳子將使夫妻離異。情人也是一樣,不得贈送梳子,否則會分手。
還有,不可以三個人一起照相,以為這樣子,站在中間的那個人會死去。這個禁忌,在今日台灣仍有人相信。
另外,嚴禁吃飯時以筷子夾食物給他人時,對方也用筷子接住放在自己碗裡。因為死者火化後,會用筷子撿其骨,由一人用筷子夾起後,再傳給下一個人。所以,用筷子夾食物給其他人時,不能用筷子來接,此舉太不吉利。
中文中的「四」與「死」字音相近但不同,原本不應扯上什麼關係;但日語裡,「四」與「死」字發音完全相同,因此日本人很忌諱。這樣的迷信流傳到今日,台灣人也不喜歡四。如旅館、醫院不設數字四的房間,計程車也不肯領四字開頭的車牌。
極多日語在今日台灣成為常用語,最常見的有:飯盒稱「便當」,半新不舊的車稱為「中古車」,菜館稱為「料理店」……台灣的日常生活中,受到日本文化影響還真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