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往昔深受中國文化薰陶,也過中秋節。日治時期,台北市民近三分之一是日本人,在台的日人,八月中秋當晚也會在屋簷下或庭院擺一桌子祭品拜月。.
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日本人往昔深受中國文化薰陶,也過中秋節。日治時期,台北市民近三分之一是日本人,在台的日人,八月中秋當晚也會在屋簷下或庭院擺一桌子祭品拜月。.
桌上的供品通常是以小竹枝串的圓仔或煮熟的栗子,還有插上蘆葦的花瓶。
當時台北的日本人中秋賞月的地方,首推川端。川端是今天的水源路,當年可是樹木茂密、流水淙淙。其次,是明治橋(今中山橋)兩側,南側有日式茶屋「硯茶屋」及圓山公園,北有劍潭古寺。當時賞月聖地,今已不復見。
日本人當然也相信月亮中住有嫦娥,日語叫「月姬」,賞月、觀月,日語稱「月見」。日本料理店的「月見烏龍」,是在湯麵上舖一張海苔,蛋仁浮在海苔上,意為黑色的天空浮出一輪明月。
台灣的文人墨客在中秋節會聚在一起作詩助興,日本人在中秋夜也喜歡相約到景勝之地遠足、並各自吟詠短歌或俳句,稱為「吟行會」。
而我所過的中秋節,以在福州的印象最為深刻。中秋將屆,大戶人家到南大街爭購「觀我頤」糕餅老舖的中秋餅,作為送禮之用。
到了中秋夜,家家戶戶在大廳的一偶或廂房、走廊,舉行「排塔」,也就是在陳設層層的壇中,點上蠟燭和陳列瓷製器玩、佛像等,並在最高處置七層寶塔,故稱排塔。夜裡燭光燦爛,最受小孩喜歡。
小時候在福州有個習俗:認為小孩以手指月,會被月娘割耳朵,為了怕被割耳朵,立刻要唱:「月是大,奴是細,奴拜月奶二百另八拜;刀仔掏還月,耳仔掏還奴,割豬割犬莫割奴。」回到台灣以後,也有指月會被割耳的傳聞風俗,只是小孩沒唱上面的詞罷了。
本文圖由《戀戀臺灣風情‧ 走過日治時期的這些人那些事》 提供
【賽尚玩味市集】
http://tsaisidea.shop.rakuten.tw/t-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