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劍潭山山腰的台灣神社,日治時期備受在台日人的崇仰。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八月十五日,日皇宣布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抗戰勝利,一夜之間台灣神社殿宇被台灣人民破壞,幾乎夷為平地。(本文圖由《戀戀臺灣風情‧走過日治時期的這些人那些事》提供)
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台北市劍潭山山腰的台灣神社,日治時期備受在台日人的崇仰。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八月十五日,日皇宣布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抗戰勝利,一夜之間台灣神社殿宇被台灣人民破壞,幾乎夷為平地。
台灣人民之所以立即破壞神社,與其說是出於對日人的洩恨,倒不如說由於實際的需要才如此。因為太平洋戰爭中遭盟機轟炸,房子被焚,無家可歸的人太多,他們破壞神社,搶去其建築材料,拿回去蓋他們臨時可避風雨的小屋。
因此,當前台灣神社的遺物,只有兩對石獅還可以看到。台灣神社的遺址上,現在建有圓山大飯店。該飯店門外大埕上有座牌樓,牌樓下一對石獅子,算是台灣神社的遺物。
這一對獅子,石材是台灣的觀音山石,形態是中國南方形,姿勢稍歪,並不端正,本來是置於板橋林本源五落新大厝門廳的一對獅子,是日治時期建立台灣神社時,日本政府勸林家奉獻的。
林家五落新大厝,建於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此一對石獅子當是光緒十四年前後的古物。
另一對日本式石獅,現在移置在劍潭公園大門前,質料是「御影石」,也就是日本兵庫縣一帶出產的花崗石。在日本,古代自中國經過朝鮮傳到日本的北方形石獅,稱為「狛犬」,「狛」就是高麗的意思,「狛犬」就是高麗狗。
古代的日本人不知世上有獅子此物,把石獅當作石狗,所以稱為「狛犬」,此種中國北方形獅子,姿勢端正,兩條腿直直穿過,氣氛莊嚴。後來中國南方形的獅子由中國直接傳到日本,此時日本人已經知道獅子的存在,所以南方型的獅子,日本人叫「唐獅子」。
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圓山大飯店牌樓下的一對石獅,日治時日本人稱為「唐獅子」。劍潭公園大門的一對石獅,日本人稱為「狛犬」。前者是中國南方獅子,後者則是中國北方形獅子的仿造品。
今劍潭山麓的救國團牆內三角形的池塘,是為昔日台灣神社「貯木池」。台灣神社,大約每二十年要整修一次,所用木材,平日浸在此地,以備屆時使用。
(本文圖由《戀戀臺灣風情‧走過日治時期的這些人那些事》提供)
【賽尚玩味市集】
http://tsaisidea.shop.rakuten.tw/t-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