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鎏金的黃金廟,是融入了印度教風格的佛寺。圖/品味私塾提供
帕德岡古皇城的巍峨神廟。圖/品味私塾提供
文/王文靜
這是一座比四百年台灣歷史還久遠的一座寺廟,位於尼泊爾首都的世界文化遺產──古皇城帕坦。城市始於西元前三世紀,被視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城」之一。這時,歐洲的法國、英國還在野蠻階段,基督教還沒成為主流。
下了車,我步行進入帕坦古城,因為車子不許進入。
我要去城內有六百年歷史的黃金廟。屋頂是鎏金,整體建築是黃澄澄的金屬感,主殿庭院四個角落,立著抱榴槤的銅猴。受印度教影響,雖是佛寺,但尼泊爾的佛寺與印度廟很像,不太能立即分辨。
這裡有一部千年佛經,用黃金墨水書寫的古梵文本。還沒有紙張的古早年代,南亞民族是將經文寫在一種棕櫚樹葉上,叫做貝多羅葉。人們蒸煮葉子、晒乾、磨光、裁切,再撰寫,再塗上防蠹的肉桂油,能千年不壞。
最早的一部是在二千年前的古印度,有鑒於戰亂的憂心,於是五百位長老會集,透過問答,將「口傳時期」的佛教經典寫在貝葉上,穿孔固定成書。佛法的保存,從此進入「貝葉經時期」,然後才是「印刷時期」。
薰香裊裊,微微燭火,盤坐著幾位尼泊爾人,拿出這部貝葉經。我笨拙地頂禮接手,第一次接觸到千年古物,一落厚厚的古經典在我手上,腦袋閃出這一千年的地球大事、戰爭、多少風雲,多少權傾一時的人物出現、消失,經書如初。
此時的黃金廟已擠滿人潮。人太多,我有些焦躁,我出去透透氣。
古城內,錯身而過,穿著沙麗的尼泊爾女子眉心都有一點紅,這是習慣。紅色的蠟塗在神像的眉心和手背腳背,也點在人們的眉心,以祈求一天好運。不少人清晨就徒步,一家一家繞廟。宗教是他們的日常。無所事事也是日常嗎?涼亭裡聚著聊天的男子。
古城千年建築,混著民居。在這座露天博物館,一側是古皇宮群,另一側是廟宇群。多種風格建築比鄰著,被驚嘆為「尼泊爾建築藝術奇蹟」的印度教黑天神廟是地標。
十七世紀時,傳說馬拉國王夢見黑天神(印度毗濕奴神的第八個化身)顯靈,於是下令建廟。七層樓高的石砌寺廟,被二十一個尖塔環繞,層層而上,象徵印度教神話的宇宙之山。神廟石雕是印度的兩大史詩的故事,栩栩如生的神鳥、神獸。
不只石砌黑天神廟精采,尼泊爾傳統的木造「尼瓦爾式建築」更是世界獨一。尼瓦爾是一支族裔,出過世界最傑出的匠師。
最古老的帕坦舊王宮,就是典型的尼瓦爾式建築。旅行世界,我沒有在任何一個國家見過更撼動人的木雕建築。它不只是一處木雕,而是整座建築,甚至是整個建築群皆是木雕。在微小中,木門與檐柱,傳神地展現出華麗繁複,除了用「稀世珍品」,我實在想不出其他形容詞。我闖入一個藝術天堂:猴王哈奴曼神像、鎏金銅蛇雕像水龍頭、水池壁鑲嵌的八十六塊石雕神像的皇家浴池 ……
尼泊爾的強烈反差,讓我著實錯亂。世界級的髒亂,世界級的藝術之都市,都在這裡。
加德滿都谷地有三座古皇城,帕坦是其一。在不大的地方,五百年前是三個分裂的國家。傑出的亞克希‧馬拉國王死後,三個兒子各據一方,分裂出加德滿都、巴德崗和帕坦三個王國。他們為了爭奪神的寵愛,競賽修建神廟,讓建築藝術達到頂峰,意外地留下尼泊爾史上文化鼎盛、世界最精采的建築遺產。如今在加德滿都谷地,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境。
不可思議,太難想像,一個在夾縫中生存的山中之國,竟能誕生如此多傑出的藝術家。甚至有說,當時整個城市的男人都是建築師。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加德滿都,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