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出谷司馬
一九四二年,正當對日抗戰還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由南京遷至四川李莊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芮逸夫與胡慶鈞,自四川板栗垇動身前往川南進行苗族調查。這次的調查有多個階段,直到一九四三年才結束。在調查的過程當中,芮逸夫詳實地記錄了每天的所見所聞,這些記錄後來由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名為《川南苗族調查日誌1942-43》。
在這本日記當中,除了調查苗族文化、記錄所學苗語,以及調查者對邊疆民族現代化的期盼外,還有他們每天的生活點滴。在這當中,我們常常看到芮逸夫會約著一些朋友「上街吃醪糟」。初次閱讀日誌的時候,對於這個「醪糟」很是好奇,到底是多好吃的一種料理,竟讓芮逸夫如此著迷。後來我們查閱了相關資料才知道,原來醪糟就是我們常見的「酒釀」。
上周六剛好是冬至,或許有不少朋友已經吃過酒釀湯圓了。不管稱為「酒釀」還是「醪糟」,指的都是將糯米蒸熟後放涼,再將酒麴灑在糯米上,透過發酵來使糯米分泌澱粉酶,使澱粉水解成葡萄糖,所以我們吃的酒釀湯圓才會甜甜的。在西南地區,特別是四川,醪糟一直是很好的補品。少數民族地區由於不像城市那樣方便,醪糟也常成為坐月子婦女用來補身體的食物,許多醫藥典籍裡也都提到醪糟具有「補氣活血」、「滋陰補腎」,以及「生津止渴」等療效。
古代文獻當中很早就有醪糟的記載,相傳漢代就已經有製作醪糟的技術。四川大竹縣的東柳相傳就是以製作醪糟而聞名,《大竹縣志》中曾記載:「醪糟,以大竹城北東柳橋所出為最。」所以得名「東柳醪糟」,也是今日當地有名的土產。
東柳橋在大竹縣城的北面約三里的位置,據說「東柳橋」這裡有一所「唐家大院」,附近有一股終年不斷的泉水,是附近居民重要的飲水來源。當地人把這泉水視為神水,認為喝了這水不但可以得到保佑,還有百病不侵的療效;用泉水煮的飯特別柔軟、香氣撲鼻,尤其是做醪糟的水煮糯米飯,用東柳泉水煮過後更具有獨特的風味。至於是不是因為這泉水造就了今日有名的「東柳醪糟」,就很難說得準了。
醪糟在西南的四川與雲南,北方的陝西、北京,乃至於沿海的浙江一帶,都是常見的食品,西南地區更是常見。而醪糟作為一種發酵食品,也是西南民族飲食文化中的智慧與成果。冬至時節,一碗醪糟湯圓既滋養了身體,也溫暖了心靈。它的製作過程、飲食應用和健康價值,不僅是一種傳統,更是一種運用自然中的化學反應來擷取營養與強身的方式。
現代生活中,醪糟作為一種傳統食品,仍然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品味甜蜜的同時,也讓我們回想起芮逸夫先生當年的小嗜好。在這個冷冷的冬天,無論是上街還是在家裡,都來碗醪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