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物瑣談】閒話零食

文/吳宏信 |2024.12.25
191觀看次
字級

文/吳宏信

按照一般的認知,除了正餐之外,其餘的都被稱為零食,也叫零嘴。有人認為零食營養價值低,且高熱量、高脂肪、添加過多的糖和鈉,應歸類為垃圾食物。

零食的別名有許多種,閩南語說「四秀仔」,另有啖糝、四獸仔、喙食物仔、嘴吃蜜仔、細饈仔等說法,「四秀仔錢」則是指零用錢。亦有一說來自日文「小食」(しょうしょく),皆是取其發音。

四獸說源自古代中國有種小糕餅,用模子壓印有虎、豹、獅、象四種動物的圖案,名為「四獸」,肚餓可以暫時充饑,後來演變成零食的代名詞。一說「四」諧音「賜」,「獸」諧音「壽」,「四獸」即「賜壽」,有吉祥之意。四獸令妖邪膽戰心驚,亦可以避邪鎮宅。

糕餅製作流傳到台灣後,早期仍沿襲這種風俗,製作「糕仔」的模具,刻著同樣的四獸圖案,以麵粉、米、糖、油等作成點心;或在外皮蓋上青龍、白虎、朱雀、真武四獸,台語「四獸仔」即是指這些糕點,亦為零食的意思。

另一說是,放置零食的器皿多分成四格,隔間玲瓏精巧,內放置體積較小的花生、糖類、餅乾、堅果等,方便客人取用。因為看來質感「秀氣」,故稱為「四秀仔」,這也是台灣目前最常見的用字。

有人把四秀仔寫成「庶饈」或「庶羞」,如宋代蘇軾〈送張龍公祝文〉:「謹以清酌庶饈之奠,敢昭告于昭靈侯張公之神。」文天祥〈先兩國初忌〉:「遙憐弟與妹,几筵羅庶羞。」但「清酌庶饈」意指清酒與美食,為奠祭的供品,而非零食。

另一說是「時饈」或「時羞」。

唐代韓愈〈祭十二郎文〉:「……使建中遠具時饈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魏書‧崔光傳》:「豐廚嘉醴,罄竭時羞。」指的是應時的美味,當季新鮮的珍饈。但有人認為,在寫法和發音上和「四秀仔」不合,意義上也不相符。何者屬實,不得而知。

回首過往貧困歲月,零食包裝樸實無華,多以解饞為主。隨著社會演變,零食變得新穎多樣、鮮豔亮麗,舊年代的麵茶、仙楂菓、綠豆糕、番薯糖、烏雞丸、索仔條、麥芽膏、炸菜粿等,雖不復往日風光,仍教人深深懷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