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減碳意願 帶來減碳商機

文/程憲  |2024.12.21
754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計畫性採購有助家庭減碳並減少不必要支出。圖/123RF
民眾樂於採用智能家電並節約使用。圖/123RF
多步行加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最能有效減碳。圖/123RF
在政府長期宣導下,國人已普遍建立資源回收習慣。圖/123RF
只要多採用友善環境的材質,追求時尚也能兼顧環保減碳。圖/123RF

文/程憲

政府全心跟上國際腳步,推動及呼籲各項永續政策及行動,然而一些全球性的長期計畫,除了需要公私協力,更需要全民在日常生活中參與及實踐。環境部最近發表多項調查,證實95%國人願意改變生活支持減碳,但究竟民眾的意向集中在落實哪幾項減碳行動呢?

環境部在本月初公布環保施政調查結果,有95%的國人願意主動改變生活方式或行為習慣,以達成淨零減碳的目標。

環境部統計處此次是針對「源頭垃圾減量與處理」、「菸蒂汙染」、「碳費與減碳」三項減碳行動進行調查,在各項調查中,有65%民眾支持減少商品外包裝,78%認為亂丟菸蒂破壞市容。此外,79%的民眾不清楚徵收碳費對物價的影響,且有47%建議政府應將碳費收入,用於輔導企業研發減碳技術與低碳產品。

隨減碳腳步找尋商機

此外,環境部近期還公布另一項「淨零綠色生活轉型技術及策略發展專案」調查,希望透過全國問卷分析民眾對各項減碳措施的實施意願與減碳潛力,幫助政府和社會找到最具減碳效益、民眾也最有感的減碳商機。

這項長達一整年的調查,進行期間為2023年6月9日至2024年7月1日,目的在於協助環境部規畫淨零綠色生活的轉型策略,建立推動效益評估方式,並訂定生活轉型關鍵減碳指標評估機制,為後續政策推動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挺減碳清單家電奪標

為了找出最有效的減碳策略,環境部進行研究時,透過「減碳潛量」和「民眾意願」雙指標,分別針對「零浪費低碳飲食」、「友善環境綠時尚」、「居住品質提升」、「低碳運輸網絡」、以及「使用取代擁有」5大面向進行評估。

調查結果發現,民眾主觀意願上最挺的減碳清單(同時應是商家應優先投資)的項目,依序是:高效節能家電(94.6%)、遠端控制智能家電(82.5%)、家庭廢棄物回收(73.8%)、減少過度消費(70.1%)、搭乘公共交通(70%),以及計畫性採買(69.9%)。

省荷包兼顧淨零碳排

由此可見,民眾落實意願較高的項目,大多落在民生相關的減碳措施上,因此2024年底,經濟部也祭出10億元,補助商業服務業汰換節能設備,包括照明燈具、空調、電冰箱等,原則補助購置金額50%,最高可申請50萬元的補助。

調查發現,目前推動減碳行為面臨幾個主要障礙,甚至有幾個面向是民眾落實意願較低的項目。例如在食物零廢棄方面,包括企業捆綁銷售策略、個人行為習慣、缺乏相關知識等;在綠色旅遊方面,則包括商業環境不夠成熟、基礎建設不完善、個人衛生考量等因素,使減碳成效打折。

5大減碳潛力細項分析

1.提升居住品質:選用節能家電

民眾對於「居住品質」的減碳行動上,相較於需花費更高價格的「被動式住宅節能」和「綠建築」,民眾更傾向採用「購買高能效家電」(94.6%)和「採用遠端控制家電」(82.5%)等方式達到減碳效果,顯示台灣在節能技術和智能家電上仍有非常大的商機。

2.低碳運輸:多步行搭公車

針對民眾「交通運輸」減排問題,台灣民眾最願意以「步行取代短程交通」(77.6%)和「搭乘公共運輸」(70%)來減少自身的碳足跡,其中使用公共運輸具有非常大的減排潛力,若成功落實,預計每人年碳排量可減少約441公斤。

但同樣具有較高減排潛力的「遠距辦公」、「綠色觀光和旅遊」及「使用節能駕駛」,可能考量到職場現況、資源或自身條件,願意採用的意願並不高。

3.低碳飲食:吃多少買多少

在「零浪費低碳飲食」方面,「零浪費餐飲」(73.5%)和「計算性採買」(69.9)是民眾最願意落實的項目,反映台灣民眾對減少食品浪費的重視,並且「計算性採買」也有較高的減碳潛力,若成功落實,預計每人年碳排量可減少約150公斤。

然而,同樣擁有高減碳潛力的「飲食轉變」(23.3%)和「轉移肉類來源」(21.8%)並未受到民眾歡迎,其減碳潛力分別為每人每年527.5公斤和150公斤。

4.友善綠時尚:選用友善材質

而在「友善環境綠時尚」面向,減碳效益最高的兩個項目「選用環境友善材質的衣物於日常用品」(92.7%)、「選用節能衣著」(87.8%)則好是民眾最願意先實施的行為,其減碳潛力分別為每人每年56.3和36.8公斤。

5.減廢循環利用:不過度消費

在「減少廢棄物和回收」方面,有賴於長期以來的循環教育宣導,台灣民眾對「回收家庭廢棄物」(73.8%)、「減少過度消費」(70.1%)和「以維修保養,取代購買」(69.8%)的意願較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大量推崇的「減塑政策」僅位列第4,民眾採行意願不夠高,顯示政府在此面向仍需多加努力。

對此,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應優先採取柔性措施,以由下而上的方式,包括加強環境教育、提供節能資訊,以及祭出誘因等方式,鼓勵民眾自發參與減碳行動,才能更有效推動台灣邁向淨零未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