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減碳意願 帶來減碳商機 文/程憲 |2024.12.21 語音朗讀 75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123RF計畫性採購有助家庭減碳並減少不必要支出。圖/123RF民眾樂於採用智能家電並節約使用。圖/123RF多步行加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最能有效減碳。圖/123RF在政府長期宣導下,國人已普遍建立資源回收習慣。圖/123RF只要多採用友善環境的材質,追求時尚也能兼顧環保減碳。圖/123RF 文/程憲 政府全心跟上國際腳步,推動及呼籲各項永續政策及行動,然而一些全球性的長期計畫,除了需要公私協力,更需要全民在日常生活中參與及實踐。環境部最近發表多項調查,證實95%國人願意改變生活支持減碳,但究竟民眾的意向集中在落實哪幾項減碳行動呢?環境部在本月初公布環保施政調查結果,有95%的國人願意主動改變生活方式或行為習慣,以達成淨零減碳的目標。環境部統計處此次是針對「源頭垃圾減量與處理」、「菸蒂汙染」、「碳費與減碳」三項減碳行動進行調查,在各項調查中,有65%民眾支持減少商品外包裝,78%認為亂丟菸蒂破壞市容。此外,79%的民眾不清楚徵收碳費對物價的影響,且有47%建議政府應將碳費收入,用於輔導企業研發減碳技術與低碳產品。隨減碳腳步找尋商機此外,環境部近期還公布另一項「淨零綠色生活轉型技術及策略發展專案」調查,希望透過全國問卷分析民眾對各項減碳措施的實施意願與減碳潛力,幫助政府和社會找到最具減碳效益、民眾也最有感的減碳商機。這項長達一整年的調查,進行期間為2023年6月9日至2024年7月1日,目的在於協助環境部規畫淨零綠色生活的轉型策略,建立推動效益評估方式,並訂定生活轉型關鍵減碳指標評估機制,為後續政策推動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挺減碳清單家電奪標為了找出最有效的減碳策略,環境部進行研究時,透過「減碳潛量」和「民眾意願」雙指標,分別針對「零浪費低碳飲食」、「友善環境綠時尚」、「居住品質提升」、「低碳運輸網絡」、以及「使用取代擁有」5大面向進行評估。調查結果發現,民眾主觀意願上最挺的減碳清單(同時應是商家應優先投資)的項目,依序是:高效節能家電(94.6%)、遠端控制智能家電(82.5%)、家庭廢棄物回收(73.8%)、減少過度消費(70.1%)、搭乘公共交通(70%),以及計畫性採買(69.9%)。省荷包兼顧淨零碳排由此可見,民眾落實意願較高的項目,大多落在民生相關的減碳措施上,因此2024年底,經濟部也祭出10億元,補助商業服務業汰換節能設備,包括照明燈具、空調、電冰箱等,原則補助購置金額50%,最高可申請50萬元的補助。調查發現,目前推動減碳行為面臨幾個主要障礙,甚至有幾個面向是民眾落實意願較低的項目。例如在食物零廢棄方面,包括企業捆綁銷售策略、個人行為習慣、缺乏相關知識等;在綠色旅遊方面,則包括商業環境不夠成熟、基礎建設不完善、個人衛生考量等因素,使減碳成效打折。5大減碳潛力細項分析1.提升居住品質:選用節能家電民眾對於「居住品質」的減碳行動上,相較於需花費更高價格的「被動式住宅節能」和「綠建築」,民眾更傾向採用「購買高能效家電」(94.6%)和「採用遠端控制家電」(82.5%)等方式達到減碳效果,顯示台灣在節能技術和智能家電上仍有非常大的商機。2.低碳運輸:多步行搭公車針對民眾「交通運輸」減排問題,台灣民眾最願意以「步行取代短程交通」(77.6%)和「搭乘公共運輸」(70%)來減少自身的碳足跡,其中使用公共運輸具有非常大的減排潛力,若成功落實,預計每人年碳排量可減少約441公斤。 但同樣具有較高減排潛力的「遠距辦公」、「綠色觀光和旅遊」及「使用節能駕駛」,可能考量到職場現況、資源或自身條件,願意採用的意願並不高。3.低碳飲食:吃多少買多少在「零浪費低碳飲食」方面,「零浪費餐飲」(73.5%)和「計算性採買」(69.9)是民眾最願意落實的項目,反映台灣民眾對減少食品浪費的重視,並且「計算性採買」也有較高的減碳潛力,若成功落實,預計每人年碳排量可減少約150公斤。然而,同樣擁有高減碳潛力的「飲食轉變」(23.3%)和「轉移肉類來源」(21.8%)並未受到民眾歡迎,其減碳潛力分別為每人每年527.5公斤和150公斤。4.友善綠時尚:選用友善材質而在「友善環境綠時尚」面向,減碳效益最高的兩個項目「選用環境友善材質的衣物於日常用品」(92.7%)、「選用節能衣著」(87.8%)則好是民眾最願意先實施的行為,其減碳潛力分別為每人每年56.3和36.8公斤。 5.減廢循環利用:不過度消費在「減少廢棄物和回收」方面,有賴於長期以來的循環教育宣導,台灣民眾對「回收家庭廢棄物」(73.8%)、「減少過度消費」(70.1%)和「以維修保養,取代購買」(69.8%)的意願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大量推崇的「減塑政策」僅位列第4,民眾採行意願不夠高,顯示政府在此面向仍需多加努力。對此,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應優先採取柔性措施,以由下而上的方式,包括加強環境教育、提供節能資訊,以及祭出誘因等方式,鼓勵民眾自發參與減碳行動,才能更有效推動台灣邁向淨零未來。 前一篇文章 玩手機遊戲 救你的心臟救你的肺 下一篇文章 尼日荒地造林 喚回富饒作物 熱門新聞 01【時光重逢】墨寶如畫2025.03.2102【詩】春天該做的事2025.03.2503佛光人送童書 陪奧蘭多病童對抗病魔2025.03.2104英國頂大佛學社 參訪倫敦佛光山2025.03.2205佛青閱讀研討 人間歡喜修行法門2025.03.2106積雪發電 再生能源新革命2025.03.2407【經典人物41】義大利男高音 波伽利與他的音樂家庭2025.03.2208UBA 男籃政大獨強 女籃群雌爭鋒2025.03.2109宜蘭.南澳 夢幻嵐靄與潮音 織就山海原圖騰2025.03.2410新山豪雨成災 新馬寺物資馳援2025.03.2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追求財富自由? 先放下購物衝動幸運小鐵魚與小葉子 讓缺鐵症在世界消失低碳生活愛地球(下) 省水 購物 交通 減碳小撇步CO2 碳費開徵 智慧購物省荷包【低碳生活愛地球(上)】飲食 用電 減碳小撇步 作者其他文章CO2 碳費開徵 智慧購物省荷包楊昌珣 行動智慧學校點亮偏鄉循環杯 +自備環保杯 雙管齊下能有效減碳 企業vs.員工 在家工作 觀點大不同夏日防晒 莫忘友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