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茶茶
文/陳韋哲
多年後,北宋的王安石也記載了一個跟「神童」有關的故事。他聽說有一個叫作方仲永的農家小孩,家裡明明沒有人讀書識字,但他卻在五歲那年突然哭喊著想要筆墨紙硯這些他從沒見過的文具。家人感到奇怪,跟鄰居借來文具,方仲永竟然直接拿起筆來就寫下了四句詩。從此以後,家人便把他當作一件奇異的展示品,就像剛接觸ChatGPT的科技初學者般,急切的把問題或資訊丟給AI,期望它產出動人的文章一樣,方仲永的家人把他帶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別人給錢給題目,他就根據所給的題目很快的寫出一首情感義理兼具的詩作。
這樣每日的賺錢、勞動與消耗,方仲永當然不可能有機會和時間好好沉澱下來學習跟吸收新知。七年後,王安石終於有機會親眼見到已經十二歲的方仲永,看到他所寫的詩作,只覺得程度相當普通,沒有過往聽說的傳聞中那麼厲害。又過了七年,王安石再次路過方仲永的家鄉,他好奇的詢問方仲永的近況,得到的卻是「他現在跟一般人沒兩樣了」的回應。
看到一個曾經的天才兒童,在長大以後竟然變得和一般人沒有兩樣,王安石的心中,或許也會想起孔融和陳煒「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吧?但身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感歎的當然不止於此。他認為「神童」方仲永之所以在長大之後變成「一般人」,關鍵在於他只依靠他天生的聰明才智,而沒有持續努力的學習。
看到這樣的實例,王安石表示,如果一個曾經的「神童」都會因為沒有持續學習而變成「一般人」了,那麼才智聰明很「一般」的我們,如果沒有持續努力學習,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呢?或許,「後天是否持續努力學習」才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個狀況會不會發生的關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