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總統尹錫悅無預警宣布緊急戒嚴,引發朝野反彈及國際譁然。隨後國會召開緊急會議,以一百九十票全數通過要求解除戒嚴,尹錫悅同意解嚴,結束這場短短六小時的戒嚴鬧劇。
南韓政情突發變化,在台灣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台韓之間,從歷史、政治到經濟,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結關係。
台灣近代史深受朝鮮半島局勢影響,十九世紀末因日本出征朝鮮,引發日本和清朝的甲午戰爭,導致台灣被割讓成為日本殖民地;上世紀五○年代,北韓在中蘇共支持下發動韓戰,促使美國改變遠東政策,派出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阻止了毛澤東的統一計畫,使台灣轉危為安。
冷戰時期,台灣和南韓同為美國的反共盟友之一,無論軍事、政治或經濟的發展都深受美國影響。上世紀八○年代全球第三波民主化興起,台灣和南韓兩個威權政府同受衝擊,彼此相激相盪,最終都走向民主的道路。但兩者民主化的過程不同,南韓出現血腥鎮壓與激烈的暴力衝突,相對比台灣嚴重許多。
在經濟發展上,兩國的產業項目也亦步亦趨,差別在於南韓以大財團為骨幹,台灣則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力。一九九○年代以前台灣的經濟發展略勝一籌,但冷戰結束後全球化鋪天蓋地而來,南韓的優勢逐漸顯現,到二十一世紀初已趕上並超前台灣。
這段期間,台灣社會常有「南韓能、台灣不能」的慨嘆。尤其多年前在跨區域貿易聯盟勃興時期,南韓因為與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幾十個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則遲遲沒有進展,加上南韓企業大舉進軍中國,恰逢中國入世後的經濟騰飛期,其整體經濟實力更把台灣拋在後面。
然而正所謂「福兮,禍之所倚也!」南韓企業因過度倚賴中國市場,近年在中國製造崛起後紛紛敗下陣來,如石化、鋼鐵、造船、水泥、汽車等過去南韓八大主力產業,如今只剩一項有優勢。
反觀台灣因為「戒急用忍」政策,讓資通訊高端產業根留台灣,到了二○一八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台商紛紛回台投資,加上美國對中祭出科技禁令,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科技業迎向這波全球AI熱潮,台灣的人均所得終於在去年趕超南韓。
這次南韓爆發戒嚴鬧劇,反映了「朝小野大」下的憲政困境,這點與台灣的處境相似。事發之後,網上一度出現「南韓能、台灣為何不能?」的聲音。
台灣畢竟不同於南韓,台灣總統發布戒嚴令,須經國會通過或追認才生效,南韓總統發布戒嚴,是遭國會過半否決,才會失效。台灣朝小野大的程度也不像南韓嚴重,尹錫悅的支持度只剩百分之十六,賴清德民調支持度超過百分之五十,兩者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所謂台灣可以參考南韓宣布戒嚴,無非是對民主缺乏信心者的妄言虛語,毋須當真。反倒是南韓戒嚴令的迅速撤銷,印證了民主制度的韌性,這才是我們應當記取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