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台麩」是日本特有的小麥蛋白製品。台灣素料行也有類似產品叫桃花麩,只是外觀顏色不同。圖/史蒂芬
熱辣瓦煲米苔目
圖/史蒂芬
文/史蒂芬
早起,除了運動外;其實移駕到不同市場探訪,也是樂趣。
那天在新聞看到,大溪老街周邊的遊客總數,居然跟鶯歌一樣,在台灣敬陪末座。其實,每個地方都有特色。尤其是從前的古老市集,若願意深入探索,必有收穫。
行程的第一站,首先是祭五臟廟。找到一間位於大溪中央路39號,老街民宿旁的無名早餐店。
據說此處以素煎包最有名,往來車友騎經此處,必帶幾顆擋飢。因自幼喜愛煎包,對於這間清晨5點營業,8點前幾乎沽清的門店,著實懷著幾分朝聖心情。
為了應付人潮,老闆娘都是預先包好一份2顆,方便隨點開袋即食。落座不久,老闆察覺外地人不懂吃,建議沾取特製3種醬料品嘗(註1)。然而,我覺得單單咀嚼微黃的發酵麵皮,反而有股純粹麥香。
十幾年前,因媒體過度頌揚老麵,導致每家店舖,都紛紛強調自家產品加了此物。其實老麵糰帶酸,還得再加鹼去中和氣味,拿捏得宜需要經驗。實測商用酵母品質穩定,只要深諳比例跟醒發時間,若是家庭操作,麵體也能有好表現。
果不其然,這家早餐店的發麵有其心法,毫無酸味,發得爽韌有勁。一口咬下,紮實又不至於梗喉。
最精采之處,還是高麗菜餡。只以樸實甘甜菜葉,混合以醬油炒過、毫無油耗味的麵輪,跟稍微濃郁的胡椒提味。這種不以香油壓陣的手法,立刻讓清早的胃,頓覺神清氣爽。
再往前走2分鐘,一台擺滿粿物的攤車,固定擺在銀樓附近。我相中的,是那些白燦燦、頭尾細如紡錘狀的「老鼠粉」。老鼠粉是俗名,它有一個更普遍的名字,叫:「米苔目」。古法都是稍短,用器具壓篩出來的。
問老闆:「有混蓬萊米或蕃薯粉嗎?」他抬頭看我,說:「都是純尖仔喔!三四點就起來作。」閩南語的尖仔,就是在來米,蘿蔔糕或芋頭糕,就是得用這種米。由於真材實料,自己磨米加工,難怪老先生邊賣邊打瞌睡呢!
緊接著不遠處,就是傳統市場了。孰料大概還早,送貨卡車持續進貨,為了閃車,在公園口踩了一腳狗屎。加上天空忽然下起微雨,真是又髒又狼狽,進退不得。
古語說:「患難見真情。」中藥行旁設攤的老闆娘,見狀連忙遞來兩次報紙,替我著急。而路邊穿梭的行人,應該都是懂過日子又心慈的在地客。眼見有人蒙難,還紛紛指路去活動中心廁所解危。
沒錯,那裡有洗手乳,用紙沾取少許作細部清潔,最妥不過。一陣打理,待切身警報解除後,毛毛細雨也停歇了。
連忙穿越公園跑去謝過恩人,又秤了一些蔬菜,重晃晃地,十分新鮮。回家一削皮,黃瓜氣味活靈芬芳,脆得很。
攤開從市場採購的戰利品巡視,中午又煮了一鍋手工米苔目,邊回憶起市集的人情滋味。沒想到,這才幾個時辰工夫,前陣子被雜塵折騰的煩悶,居然一下子全被滌清,這可真是意外的收穫哪!
熱辣瓦煲米苔目
食材
手工米苔目一斤、切段燙好的空心菜一把、素食泡菜一罐、仙台麩一包切片(註2)。
調味料
泡菜汁、蔬菜粉、鹽、白胡椒、韓式辣椒醬各適量(註3)。
作法
1.先燒開熱水,把米苔目燙過瀝乾備用。
2.取一瓦煲,加入油及半罐泡菜連汁、開水、辣椒醬煮開,加仙台麩炒至微軟。
3.倒入一半燙好米苔目,將其與煮開的調味料拌勻。
4.最後,把事先燙好的空心菜作擺飾,排上仙台麩跟泡菜,即可趁熱供食。
註1:若是純素食者,切記除了醬油、辣椒是純素外,店家加了蔥蒜的特調醬汁,不要誤加。
註2:「仙台麩」是日本特有的小麥蛋白製品。台灣素料行也有類似產品叫桃花麩,只是外觀顏色不同。
註3:因每家泡菜汁鹹淡不一,請斟酌調整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