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僰人懸棺(上)

文/出谷司馬 |2024.10.31
523觀看次
字級
架在山壁上的僰人懸棺。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文/出谷司馬

在中國西南的川南地區有一種很特別的喪葬習俗,會將過世先人的棺木懸架在峽谷峭壁上,這種葬俗被稱為「懸棺葬」。

按照傳說,這種葬俗與居住在這一帶的「僰人」有關(僰,音ㄅㄛˊ),但究竟何為「僰人」,誰也說不清楚,且今日這種懸棺葬俗也都已經失傳了。儘管先人們的棺槨依然留存在崖壁上,然而葬的是誰?懸棺如何架設?都成了令後人好奇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

懸棺葬俗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在岩壁上挖出可以放入棺木的岩洞,另一種,則是在岩壁上鑿出方孔,然後插入二至三根鐵棍支撐棺木,也是懸棺之名的由來。關於僰人懸棺的相關研究,最早則是由本專欄曾經介紹過的宣教士兼學者葛維漢(D. C. Graham, 1884~1961)所進行。根據他的調查,所謂的僰人懸棺又被稱為「白人墳」,而這個稱謂也讓學者產生許多的猜測。

首先,有人認為懸棺埋葬的應該是漢族的有錢人,為了避免被盜墓而將棺木葬於岩壁之上;第二種說法則是認為,之所以叫做「白人墳」,因為這是被稱為「白夷」的少數民族所使用之葬俗;第三種,則是推測這些墓主可能是白種人或是高加索人(也就我們今日所說歐美人),因曾一度移居於此,而將這樣的風俗帶來這裡。

在這些說法的基礎上,葛維漢認為,所謂的「白人」,應該就是「僰人」的意思,因為「白」的讀音同「僰」,久而久之,「僰人」就誤傳為「白人」了。而「僰」又與「擺夷」的「擺」音近,所以葛維漢認為,當時已經消失的「僰人」,其實就是「擺夷」或者是「白夷」的另一種族稱。

僰人這個族稱在中國典籍中出現得很早,成書於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中就有提到過這個族群。根據曾於一九四六年在川南進行僰人懸棺調查的芮逸夫研究,僰人應該居住在巴、蜀、滇,也就是今日四川與雲南一帶。

更特別的是,一般在古代中國典籍中,對於少數民族的稱呼都會用「犭」、「豸」或是「虫」等帶有歧視的部首,然而「僰」卻是以「人」作部首;或許,正如芮逸夫在研究中所引用的《地理風俗記》所稱,僰人是「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從人」的一個族群。

芮逸夫認為,至少到宋元時期,僰人已成為後來在雲南一帶被稱為「民家人」或是「白子」的一部分。除了讀音相近的理由外,根據芮逸夫考察史籍,宋代時,大量僰人因為受到宋朝政權的照顧而漢化,到了明代時已有不少僰人在雲南擔任土官,並且出現了如「楊」、「張」、「尹」、「段」、「高」等漢人姓氏。由此便可知道,僰人不但在明朝已經出現許多漢化的表徵,同時也受到了國家的重用。

根據上述的文本考證,芮逸夫認為,僰人由於漢化的緣故,成了明清時期被稱為「白人」的白夷或民家,基本上與漢人已經沒有太多不同的地方;而葛維漢所指,與漢人文化有著很大差異的擺夷,應該就和僰人無關了。

所以,想要了解僰人的傳統文化,似乎真的就只剩下僰人懸棺了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