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變身】加工食品 科學保鮮 文/灃食蔬食季刊 |2024.10.28 語音朗讀 93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近年來,生機飲食盛行,在追求健康自然的原型食物時,大家對加工食品的畏懼也日益加劇。圖/灃食蔬食季刊圖/灃食蔬食季刊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教授謝昌衛。圖/灃食蔬食季刊從木瓜中萃取的多醣具有良好生物活性,這些物質具有特殊保溼效果, 並可延緩老化。圖/灃食蔬食季刊鳳梨釋迦有很多生物活性,加熱會產生苦味,所以做成冰淇淋或奶昔會更適合。圖/灃食蔬食季刊農產品轉型研發,不但能吃能喝,還能作呵護肌膚的保養品。圖/123RF罐頭必須遵守密閉容器、商業滅菌與室溫保存這3項原則,以杜絕微生物的生存條件。圖/灃食蔬食季刊 文/灃食蔬食季刊近年來,生機飲食盛行,在追求健康自然的原型食物時,大家對加工食品的畏懼也日益加劇,對於添加物的不了解,加上時有食安相關新聞,也讓民眾感到不安。不過,加工食品真的不好嗎?那為何還會有所謂的「合法添加物」?灃食智庫委員謝昌衛教授親自為大家破解疑慮,揭開添加物及食品加工的神祕面紗,並帶大家看看台灣的農產品轉型研發,不但能吃能喝,還能作呵護肌膚的保養品。一起打開食品世界的潘朵拉盒子吧!食品加工 免於變質謝昌衛教授表示,早在西元前2500至6000年間,人類就已經知道要用天然的冰、鹽、甜味來為食材加工,可以使食材免於變質,避免食物中毒,同時增添風味。近代隨著科技發展,人們也更重視衛生安全,從追求飽食、美食,演變成注重健康與安全。大多數食品採用的加工方法,皆合乎法規標準,例如:透過常壓殺菌製成罐頭、低溫冷藏冷凍、乾燥降低水活性、乳酸發酵、鹽漬、糖漬、煙燻……等,都是增加食品衛生與安全的常見作法。食品本身無庸置疑是一門科學,可是一般民眾對這領域有些誤解,尤其近年來強調要吃天然原型的「食物」,加工過的「食品」似乎被貼上了「不健康、不自然」的標籤。然而,天然食材雖然不含防腐劑,但可能隱藏其他風險。食品可分為3個層級:農產品、餐飲、加工食品,其實,從農產品到餐飲料理,經過蒸煮炒炸加上醬油等調味料,已經就是一種「加工」。但如果把餐飲半成品經過加工處理,變成可以常溫保存或遠距流通的食品,就是常見的加工食品。罐頭食品 無防腐劑謝昌衛表示,經過加工處理的食品,除了好保存,營養也較不會隨時間流失,因此在颱風天或防疫隔離時,加工食品反而成為提供均衡營養的飲食選擇。他舉例,食品科學與餐飲從業人員最大的不同,就是餐飲可以做出「媽媽的味道」,食品加工則是延長其有效期限,讓每個人可以吃到「安全的媽媽味」。而這個加工過程中,需要一些必要的手段,例如適當的添加防腐劑防止食品腐化變質,抑制微生物與細菌生長,延長保存期限、添加食品色素讓色澤穩定均勻。如果把水果做成果汁,但是每瓶顏色都不同,消費者就好像在挑盲盒一樣,沒有辦法找到適合的產品。所以食品加工要做出規格產品,才能讓消費者每次都吃到品質一樣且安全的產品。謝昌衛談到,合格的食品添加物,必須要有適用範圍、限量基準及規格,罐頭類食品依法不可添加防腐劑,因為罐頭必須遵守密閉容器、商業滅菌與室溫保存這3項原則,以杜絕微生物的生存條件。若加入防腐劑,就無法得知加工的殺菌條件是否有作用,也無法確認罐頭加工是否安全,所以防腐劑不能加在罐頭中。然而,目前常見的食安問題,通常是加入違法的添加物,例如我們常聽到的塑化劑、三聚氰胺,其實根本就不在食品添加物可使用的範疇。謝昌衛提到,使用添加物規則很多,有時從業人員可能未受完整的食品科學訓練,因而容易積非成是,才讓消費者產生「食品添加物都不好」的刻板印象。食品科學 創意研發超市架上琳瑯滿目的食品、包羅萬象的產品,食品標示上有著各種看不懂的添加物,不禁讓人心生疑慮:「這些食品真的健康嗎?」事實上,食品科學可以讓食材更加多樣化,跳脫只是「某種食材」的設限。鳳梨釋迦氣泡飲食品加工開發過程會遭遇到的困難,謝昌衛說,像是柑橘類或是鳳梨,很多手搖飲業者會拿來用,而且可做多種加工產品,但鳳梨釋迦沒有什麼機會拿來加工,因此缺乏加工參數。其次是缺乏目標客群,當產品要銷售到市場前,一定會先思考這要給誰吃?如果找不到願意品嘗的顧客,業者就不敢貿然投入加工。因此他的團隊花很多時間研究加工參數,也發現鳳梨釋迦有很多生物活性,加熱會產生苦味,所以做成冰淇淋或奶昔會更適合,但如果做成果汁就不適合。團隊發揮創意巧思,充分利用鳳梨釋的特色研發出有啤酒風味的「鳳梨釋迦氣泡飲」,以鳳梨釋迦天然的苦味取代進口的啤酒花,因而喝起來是帶有啤酒風味及氣泡口感的「無醉飲品」。善用食材加工品善用食材特性還可拓展無限可能。例如,很多水果屬於藥食兩用,除了拿來做成食品,也可以製成化妝品,不論內服外用對人體皆有幫助。謝昌衛舉例,從木瓜中萃取的多醣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研究團隊發現這些物質具有特殊保溼效果,甚至比傳統的植物多醣效果都來得好,並可延緩老化,這在許多皮膚臨床實驗,都證實是有效果的!許多人對食品科學有誤解:「不就是做罐頭及泡麵?」謝昌衛說,不只是做罐頭或泡麵,食品科學還得顧及生物化學、有機化學、食材化學、微生物學等科學基礎。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能讓產品行銷出去,所以不管任何形式的變化,只要能讓食品產生更佳價值,不論是製成化妝品、藥品,無非是希望讓食材的天然成分,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吸引更多消費者來使用。謝昌衛提醒,大家都想追求健康,但不要只把日常飲食分為「加工」與「未加工」兩類,最重要的不二法門,應該是依據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去攝取6大類食物,均衡地吃各類食物,才能真正為健康加分。 前一篇文章 傳統與創新 台東慢食節 產地餐桌 下一篇文章 時令蔬果 立冬養生吃什麼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2025.09.1203火星生命跡象 最有力證據現蹤2025.09.1204氧2025.09.1205歡慶文化日 南天寺共建和諧社區2025.09.1206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7便利店變咖啡教室 失智嬤樂學展笑顏2025.09.1208旗山禪淨中心攜手鄰里 打造幸福旗山2025.09.1209笑氣 讓人笑不出來2025.09.1210預防血糖失控有訣竅 多運動做好壓力管理2025.09.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屋頂盆栽開啟香草夢在都市 也能耕耘孩子心田蔬食變身創意料理蔬食蛻變之旅 從味覺體驗 到家庭餐桌讓孩子愛上蔬菜蔬食與家庭溫情 親子共煮共食 作者其他文章各種起司料理作法不同咖啡這樣喝更健康生態廚師 走出廚房生活美學 品味 田間蔬食藝術【品嘗永續】在地古老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