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變身】加工食品 科學保鮮 文/灃食蔬食季刊 |2024.10.28 語音朗讀 73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近年來,生機飲食盛行,在追求健康自然的原型食物時,大家對加工食品的畏懼也日益加劇。圖/灃食蔬食季刊圖/灃食蔬食季刊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教授謝昌衛。圖/灃食蔬食季刊從木瓜中萃取的多醣具有良好生物活性,這些物質具有特殊保溼效果, 並可延緩老化。圖/灃食蔬食季刊鳳梨釋迦有很多生物活性,加熱會產生苦味,所以做成冰淇淋或奶昔會更適合。圖/灃食蔬食季刊農產品轉型研發,不但能吃能喝,還能作呵護肌膚的保養品。圖/123RF罐頭必須遵守密閉容器、商業滅菌與室溫保存這3項原則,以杜絕微生物的生存條件。圖/灃食蔬食季刊 文/灃食蔬食季刊近年來,生機飲食盛行,在追求健康自然的原型食物時,大家對加工食品的畏懼也日益加劇,對於添加物的不了解,加上時有食安相關新聞,也讓民眾感到不安。不過,加工食品真的不好嗎?那為何還會有所謂的「合法添加物」?灃食智庫委員謝昌衛教授親自為大家破解疑慮,揭開添加物及食品加工的神祕面紗,並帶大家看看台灣的農產品轉型研發,不但能吃能喝,還能作呵護肌膚的保養品。一起打開食品世界的潘朵拉盒子吧!食品加工 免於變質謝昌衛教授表示,早在西元前2500至6000年間,人類就已經知道要用天然的冰、鹽、甜味來為食材加工,可以使食材免於變質,避免食物中毒,同時增添風味。近代隨著科技發展,人們也更重視衛生安全,從追求飽食、美食,演變成注重健康與安全。大多數食品採用的加工方法,皆合乎法規標準,例如:透過常壓殺菌製成罐頭、低溫冷藏冷凍、乾燥降低水活性、乳酸發酵、鹽漬、糖漬、煙燻……等,都是增加食品衛生與安全的常見作法。食品本身無庸置疑是一門科學,可是一般民眾對這領域有些誤解,尤其近年來強調要吃天然原型的「食物」,加工過的「食品」似乎被貼上了「不健康、不自然」的標籤。然而,天然食材雖然不含防腐劑,但可能隱藏其他風險。食品可分為3個層級:農產品、餐飲、加工食品,其實,從農產品到餐飲料理,經過蒸煮炒炸加上醬油等調味料,已經就是一種「加工」。但如果把餐飲半成品經過加工處理,變成可以常溫保存或遠距流通的食品,就是常見的加工食品。罐頭食品 無防腐劑謝昌衛表示,經過加工處理的食品,除了好保存,營養也較不會隨時間流失,因此在颱風天或防疫隔離時,加工食品反而成為提供均衡營養的飲食選擇。他舉例,食品科學與餐飲從業人員最大的不同,就是餐飲可以做出「媽媽的味道」,食品加工則是延長其有效期限,讓每個人可以吃到「安全的媽媽味」。而這個加工過程中,需要一些必要的手段,例如適當的添加防腐劑防止食品腐化變質,抑制微生物與細菌生長,延長保存期限、添加食品色素讓色澤穩定均勻。如果把水果做成果汁,但是每瓶顏色都不同,消費者就好像在挑盲盒一樣,沒有辦法找到適合的產品。所以食品加工要做出規格產品,才能讓消費者每次都吃到品質一樣且安全的產品。謝昌衛談到,合格的食品添加物,必須要有適用範圍、限量基準及規格,罐頭類食品依法不可添加防腐劑,因為罐頭必須遵守密閉容器、商業滅菌與室溫保存這3項原則,以杜絕微生物的生存條件。若加入防腐劑,就無法得知加工的殺菌條件是否有作用,也無法確認罐頭加工是否安全,所以防腐劑不能加在罐頭中。然而,目前常見的食安問題,通常是加入違法的添加物,例如我們常聽到的塑化劑、三聚氰胺,其實根本就不在食品添加物可使用的範疇。謝昌衛提到,使用添加物規則很多,有時從業人員可能未受完整的食品科學訓練,因而容易積非成是,才讓消費者產生「食品添加物都不好」的刻板印象。食品科學 創意研發超市架上琳瑯滿目的食品、包羅萬象的產品,食品標示上有著各種看不懂的添加物,不禁讓人心生疑慮:「這些食品真的健康嗎?」事實上,食品科學可以讓食材更加多樣化,跳脫只是「某種食材」的設限。鳳梨釋迦氣泡飲食品加工開發過程會遭遇到的困難,謝昌衛說,像是柑橘類或是鳳梨,很多手搖飲業者會拿來用,而且可做多種加工產品,但鳳梨釋迦沒有什麼機會拿來加工,因此缺乏加工參數。其次是缺乏目標客群,當產品要銷售到市場前,一定會先思考這要給誰吃?如果找不到願意品嘗的顧客,業者就不敢貿然投入加工。因此他的團隊花很多時間研究加工參數,也發現鳳梨釋迦有很多生物活性,加熱會產生苦味,所以做成冰淇淋或奶昔會更適合,但如果做成果汁就不適合。團隊發揮創意巧思,充分利用鳳梨釋的特色研發出有啤酒風味的「鳳梨釋迦氣泡飲」,以鳳梨釋迦天然的苦味取代進口的啤酒花,因而喝起來是帶有啤酒風味及氣泡口感的「無醉飲品」。善用食材加工品善用食材特性還可拓展無限可能。例如,很多水果屬於藥食兩用,除了拿來做成食品,也可以製成化妝品,不論內服外用對人體皆有幫助。謝昌衛舉例,從木瓜中萃取的多醣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研究團隊發現這些物質具有特殊保溼效果,甚至比傳統的植物多醣效果都來得好,並可延緩老化,這在許多皮膚臨床實驗,都證實是有效果的!許多人對食品科學有誤解:「不就是做罐頭及泡麵?」謝昌衛說,不只是做罐頭或泡麵,食品科學還得顧及生物化學、有機化學、食材化學、微生物學等科學基礎。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能讓產品行銷出去,所以不管任何形式的變化,只要能讓食品產生更佳價值,不論是製成化妝品、藥品,無非是希望讓食材的天然成分,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吸引更多消費者來使用。謝昌衛提醒,大家都想追求健康,但不要只把日常飲食分為「加工」與「未加工」兩類,最重要的不二法門,應該是依據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去攝取6大類食物,均衡地吃各類食物,才能真正為健康加分。 前一篇文章 傳統與創新 台東慢食節 產地餐桌 下一篇文章 時令蔬果 立冬養生吃什麼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不傷害動物 時尚又美麗傳統市場 Vegan蔬食法餐綜合彩虹舒食 開胃又營養 作者其他文章咖啡這樣喝更健康生態廚師 走出廚房生活美學 品味 田間蔬食藝術【品嘗永續】在地古老生活智慧傳統與創新 台東慢食節 產地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