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創新 台東慢食節 產地餐桌 文/灃食蔬食季刊 |2024.10.25 語音朗讀 68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灃食蔬食季刊台東慢食節總策展人、津和堂城鄉創意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郭麗津。圖/灃食蔬食季刊到台東可以吃到原住民料理、二次移居到台東的客家菜及融合在地野菜的台菜料理等。圖/灃食蔬食季刊鹿野高台 圖/灃食蔬食季刊灃食客蔬食季刊NO.11 圖/灃食蔬食季刊到台東可以吃到原住民料理、二次移居到台東的客家菜及融合在地野菜的台菜料理等。圖/灃食蔬食季刊台東農田風景鳥瞰圖。圖/123RF伯朗大道 圖/灃食蔬食季刊太麻里金針山 圖/灃食蔬食季刊三仙台日出 圖/灃食蔬食季刊到台東可以吃到原住民料理、二次移居到台東的客家菜及融合在地野菜的台菜料理等。圖/灃食蔬食季刊台東森林公園 圖/灃食蔬食季刊到台東可以吃到原住民料理、二次移居到台東的客家菜及融合在地野菜的台菜料理等。圖/灃食蔬食季刊 文/灃食蔬食季刊在追求快速與效率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用餐習慣及對待食物的方式已漸漸改變。策畫台東慢食節的郭麗津,將義大利的慢食運動帶入台東,以優質、純淨、公平的核心概念,保留台東多元的料理文化。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什麼是慢食,及慢食帶來了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慢食來自義大利「慢食?不就是慢慢吃東西嗎?」民眾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慢食」這個詞,大家應該不陌生,但「慢食」絕對不是慢慢吃。它的英文「Slow Food」,是相對於大量連鎖、中央廚房的速食文化「Fast Food」而來。30多年前,義大利因為美式速食店要進駐羅馬西班牙廣場,於是當地捍衛傳統飲食文化的卡爾洛‧佩特里尼(Carlo Petrini)開始倡議這個行動,提倡應該要更有意識的傳承與保護義大利傳統飲食文化,而非一味接受外來、全球連鎖、味道都一樣的速食。因此,慢食也漸漸形成風行全球的行動。慢食與多元休閒津和堂城鄉創意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郭麗津,她將慢食運動帶入台東,保留台東多元的料理文化,一步一步讓慢食理想在台東成長茁壯並實現。郭麗津說,捍衛傳統的食物味道,關鍵在於傳統食材是否持續地種植。因此,慢食體系著重傳統味道食譜的保存及紀錄,以及與好的、友善有機生產者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推廣。這幾年慢食運動也積極與旅遊、節慶做結合,所以慢食運動包含多元策略,讓人們對食物有更深的意識,對飲食文化的保存更有使命。過去在台北工作時,郭麗津參與花東地區養生休閒產業的專案規畫工作,當時觀察到花東有很多無毒農業,也有非常多實踐自然農法的農友,可說是種植優質農產品的產地。過去當地農產品都是往外地銷售為主,10多年前不容易在地方的消費市場感受到、看到如此優質農產。要推動地方產業發展,從有沒有機會把整個花東視為一個「沒有圍牆」的養生休閒產業園區,讓人吃得好、吃得健康又可以體驗旅遊等,她認為這些都是可以緊扣養生休閒的主題。在思索過程中,郭麗津開始慢慢接觸到慢食這件事,體會到人與食物有關的良善行動,在花東可能有發展的契機。「台東有多元族群,以及多樣的在地飲食文化。」所以她借鏡慢食理念,透過政府計畫專案,在台東開始推動慢食運動,用「產地餐桌」與「吃在地、品當季」的概念,依季節推出特色慢食市集、慢食店家評鑑、認識產地的慢食旅等活動。傳統與創意料理郭麗津坦言,一開始希望大家走出家庭廚房,鼓勵分享家中的美好滋味,但這個過程其實並不容易。於是,推出「一個人的產地餐桌」,設定一個定價範圍,然後請參與慢食節的店家、廚人依照設定規畫菜單,例如,一定要說出食材來源,最好能跟自己家族或部落飲食文化有關,創造類似參賽機制,讓大家提出最優勢的料理。「因為每個人的文化脈絡不同,例如台東本就多元族群,即便是同族群,其實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社區,對同一道菜,各有屬於自己的味道,所以每家每戶提出的料理都不一樣,相當多元及精采!」郭麗津提到,對餐飲市場或旅人來說,到台東可以吃到原住民料理、二次移居到台東的客家菜,以及融和在地野菜的台菜料理等。藉由多元飲食文化鼓勵、吸引在地店家將特色料理端上桌,了解食材的生產方式與生產者的理念,根據自身文化背景,開發出有故事性的菜單,讓更多來自各地的旅人認識台東豐富的飲食文化,從慢食的過程中鼓勵大家參與。對郭麗津來說,慢食不但是傳承傳統文化,也是與當代創新的結合。她分享,有二次移居在關山的客家人,創新發展出非傳統的客式料理,捨棄鹹、油、香的料理方式,反而結合台東在地的豐富物產,大量使用蔬果入菜及調味,演繹出特別的東部客家菜餚。與慢食節合作前,他們其實就開始以新的料理作法端出客家菜,而經過慢食節的參與及協助後,他們更有自信嘗試多元的融和與創新作法,也符合當代追求健康的飲食價值。食育餐桌傳遞永續每年台東慢食節在春、秋兩季舉辦,規畫不同餐桌主題,呈現出台東豐富的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幽默元素,也成為慢食節特色之一。每個主題背後,其實都有一段時間的田野調查,以及與地方店家共創的過程。從開始探究台東的多元食材,同時進行台東飲食文化的研究調查,主題包括台東人過年都吃些什麼的「團圓餐桌」。還有從文化及食材面向切入,討論台東人早餐吃什麼的「晨食餐桌」;當然,也有台東在地食材品種的「有種餐桌」等。多元飲食儀式感「食育」一詞,源自日本《食育基本法》,希望透過各種經驗來學習食物相關知識,以及選擇食物的能力;國際慢食組織也非常重視兒童的感官與品味教育。因此以「食育餐桌」為主題,結合台東慢食料理及豐富的體驗與學習活動,帶領孩子或大人都能從手作或遊戲挑戰的方式,親自動手作、動腦想,發現知識可以用不同方式學習,並從過程中培養飲食素養。此外,慢食節全程不使用一次性餐具,除響應無塑外,有的店家會用採集的葉子來取代紙盒、紙袋。民眾如果沒有攜帶餐具,也可在現場租借簡便餐具,另外還有特製洗碗台服務,從食器到料理全程感受慢食節所要傳遞的永續概念。郭麗津發現,自己帶餐具成了一種儀式感,「有些朋友很厲害,會帶很美的餐具來擺盤,因為現在是相機年代,大家都會先讓相機吃料理。」而幾千人的活動結束後,垃圾量真的只有一袋,大家來慢食節享受食物,也願意一起減碳愛地球,是件很棒的事! 前一篇文章 【美味佳肴】多元蔬食 營養均衡 下一篇文章 【蔬果變身】加工食品 科學保鮮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不傷害動物 時尚又美麗傳統市場 Vegan蔬食法餐綜合彩虹舒食 開胃又營養 作者其他文章咖啡這樣喝更健康生態廚師 走出廚房生活美學 品味 田間蔬食藝術【品嘗永續】在地古老生活智慧【蔬果變身】加工食品 科學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