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講究人際間的相處之道,協調人際間的關係,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是最好的法門。圖/如地
文/星雲大師
六、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以及人我間的相處,因此如何使我們的生活合理化,是十分重要的事。
(一)衣食上的信仰實踐
做為一個佛教徒,對於怎樣穿衣,怎樣吃飯等生活上的瑣事,必須有所認識。佛教並沒有要求每個信徒一定要苦修,當吃,要吃得飽;當穿,也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所需,在飲食服飾上,不應該過份奢侈、浪費。
《雜阿含經》卷四十二上記載: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因為身體肥胖,每次頂禮佛陀時,總是氣喘如牛,佛陀教他以少食為湯藥的長壽之道。因此,波斯匿王特地叫一位侍者在他吃飯的時候,站在身旁唱佛陀所教的「節食偈語」,提醒他不能吃得太飽。佛陀的偈子是:「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康。」意即能夠節食的人,就可以獲得健康。對於衣與食,我們應該相信「少食為湯藥,樸素為清高」的道理。
(二)工作上的信仰實踐
佛教徒對於工作,應該負責勤勞,並有服務的精神。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表現了對工作的熱忱與服務的精神,他的勤勞給予後輩學子很好的榜樣。六祖惠能大師於五祖處參學時,躬操舂碓,苦作供眾,遂有傳法之美事。道亮律師為大眾做了六年舂粟的苦役,後來成為一代律師。
我從小就是受苦勞的出家人,童年出家,即領行單──行堂、司水等雜務,從工作裡面,我對佛法、對人生,增加了很大的信心。因此,我一直提倡「工作是神聖的,服務是偉大的。」經中所謂「工作是道德,服務是幸福;懶惰是罪惡,空閒是墮落」,即是這個道理。
(三)處世上的信仰實踐
佛法講究人際間的相處之道。有很多人所以感到苦惱,都是由於人際間的不協調。協調人際間的關係,行四攝法是最好的法門。所謂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不論我們布施的是金錢、財物,或力量、言語,都能使別人歡喜,而利於彼此的往來。說讚美他人的話,做有益他人的事,表示與他是平等地位,和平相處,這些都是處世接物的妙方。
佛經常教我們要廣結人緣,不侵犯他人,不辜負他人,並且多多給人方便,因為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不侵犯他人,他人才樂意與我們交往。做為一個佛教信徒,對於佛陀所教示的處世之道,應深切地去體會並確實地去踐行它。
(四)善惡上的信仰實踐
一個人生存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上,對於善惡,應該具有辨別的判斷力。俗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對於自認為是不足輕重的善惡行為,尤應謹慎小心,所謂「滴水雖微,可以穿石」,學佛的人,對於善惡要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唐朝有位大文豪白居易,有一次,他去請教鳥窠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
鳥窠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一聽,輕蔑的說:「這麼簡單的道理,三歲小兒也懂得。」
鳥窠禪師說:「三歲孩童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我們自己反省一下,是不是無論大小的惡事,都能夠絲毫不去犯著,且又能奉行一切大小善事呢?因此,對於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七佛通偈,應該要信受奉行。
(五)理智上的信仰實踐
一個人不論信仰什麼,都須先透過理智的抉擇,透過理智抉擇的信仰,才不至於迷信。西元十五世紀時,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使用望遠鏡觀測天體,發現地球繞著太陽轉,因而創立了地圓的學說,此學說與天主教創世紀的上帝創造世界的說法互相牴觸,故而觸怒教皇,將他逮捕下獄,令其改變說法。但是當伽利略熬刑不過,要執筆改書學說時,又憤然擲筆道:「我現在還感覺得出,圓圓的地球正在轉動著。」這就是透過理智的信仰,即使死難當前,也要堅持自己所相信的。
(六)信仰上的信仰實踐
有人問:「佛教的信仰,是以什麼程度來定標準?」以大乘佛法而言,想做菩薩,必先「十信」具備。而修行菩薩的信心,要經過一萬大劫,才能將信心完成。如以小乘佛法來說,則分四個階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初果阿羅漢的標準,首先必須對三寶不壞信仰;如能做到對三寶不壞信仰,就是初果阿羅漢了。
所以我們的信仰,不可以為感情所動:女朋友是某教徒,因你深愛著他,故而改變信仰,跟隨他去信某教了。信仰也不能為金錢所誘:事業失敗了,有人以月俸十萬元,邀你到某教會做事,為了職業,你改信了某教。信仰也不能為名位所惑:有人以幫助你競選,要你當選後與他同一信仰。信仰也不能因他人以恐嚇手段來威脅你,而不敢再信仰自己原有的宗教,跟著他妥協了。
以上這些用感情誘惑、金錢買動、名位拉攏或恐嚇而可以轉移的信仰,都是靠不住的。真正的信仰,對於三寶要像初果須陀洹一樣做到不壞信,才能獲得信仰上的利益。
《南傳藏經》說:「有信仰的家庭,生活就有誠實、真理、堅固、布施的四種道德。」有了這四種道德,則可「現在與未來,無憂無怖」。一個人如果能對生死無有憂怖,就是對佛法已有淨信──清淨的信仰。如《金剛經》云:「若人能一念生淨信者,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國父說:「佛教為哲學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學可以補科學之偏。」梁啟超說:「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是獨善,是住世而非厭世,是無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別,是自力而非他力。」古聖賢哲對佛教的認識,及對佛教信仰的肯定,更能證實佛法的正確性、普遍性、長遠性。而我們堅定自己對佛教的信仰之後,還須於生活中落實、運用,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