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信仰 6-5

文/星雲大師 |2024.10.22
477觀看次
字級
真正的信仰佛教,並不只是在差別相上認識,而是進一步認識法性的平等。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五、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

什麼才是正信呢?如何獲得正信的生活與信仰呢?

(一)從偽裝的信仰到真實的信仰

一般社會大眾,由於沒有獲得真實的信仰而趨於迷信、邪信,糊里糊塗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來。比如看風水、時辰、算命、占相、卜卦、燒錫箔金銀紙等,這些都是迷信的行為,都為佛法所不容許。

如蓋一棟房子,即使你已看好一塊地,地理先生說:「房子的方向朝這邊不好,這個方向對你的父母不利。」試想一般人敢冒這個大忌嗎?迷信,就是用一種恐怖的方法,抓住人性的弱點,讓人不敢違抗他的信仰;一個人如果沒有正信的智慧,就不能從迷信中解脫出來。

佛陀在《遺教經》中一再指示我們:「不得占相吉凶,仰觀星宿。」因此,我一生奉行「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存心公正,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個時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絕不迷信,迷信的絕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另外,有的信仰充滿神祕色彩,用各種方式掌控信徒,使他們不敢違抗。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我們應該捨棄偽裝的邪教迷信,選擇真正正信的信仰。

(二)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仰

現在的信仰複雜,許多人不管禮拜的對象是誰,只知到處燒香、拜拜。雜亂信仰不能獲得信仰的利益,有這麼一段笑話:有兩個人,在旅途中遇到了強盜,其中一人平常信仰很多神明,當強盜揮刀過來時,膀子被砍斷了;另外一人信仰觀世音菩薩,也挨了一刀,這一刀砍在脖子上所掛的觀音像項鍊上,觀音像損壞,人卻絲毫未受傷,他歡喜地說:「觀世音菩薩救了我!」

信神的那個朋友,抓住膀子,痛得直冒冷汗,忿怒地說:「我身上帶了那麼多神像、符咒,為什麼都不能保佑我呢?」這時,袋子裡的那許多神明說話了,「對不起!當你遇難的時候,我們原想來救你,可是在列位神仙的面前出來救你,是沒有禮貌的。因此,當你要受難時,我們互相讓著:「『玉皇大帝,您去救他吧!』

玉皇大帝客氣地說:『城隍老爺,還是您去救吧!』

城隍又客氣的說:『媽祖娘娘,您去吧!』

媽祖也說:『耶穌,您去吧!』

正當大家推來推去不知請誰出來救你時,強盜的一刀已經砍了下來,咯嚓一聲,你的膀子也就斷了。」

這個寓言是告訴我們不要雜信,這個也信,那個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難時就得不到幫助。倒不如把身心歸向三寶,讓三寶統一我們的信仰,不必見神就叩拜,逢廟就燒香,回歸到淨化純正的信仰,才是最重要的。

(三)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有些人歡喜相信天命,任何事物都歸於天的安排。飯食,是上天給我們吃的;利益,是靠天得來的。這種思想並非有什麼罪惡,只是把自己的主權毫無條件的送給神明,讓諸天鬼神來主宰,而不知自己有自我主宰的主權,實在愚痴又可憐。一個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樂、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為何要讓神明來支配、施予呢?

佛教講「人人有佛性」,就是提高每一個人的主權,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可以變為光明;悲慘可以化為幸福;崎嶇不平可以鋪成坦蕩蕩的人生大道。信佛,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比依賴神明的支配更有意義。

(四)從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有許多人這個廟去應酬,那個廟也去走動,最後被眾多人情包圍,不能選擇真正的信仰。其實,信仰應該依照佛陀所說的「四依止」。

1.依法不依人:信仰佛教的人,依據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證」,不因人(說法的人)的優劣而放棄信仰;或只做某一個寺廟、某一個僧眾的信徒,置整個佛法於不顧。

2.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本來面目;識是差別、分別。學佛的人,不以分別的知識去追求佛法,學佛的人,應該運用智慧去內證真理,才能得到佛法的真髓而獲得解脫。

3.依義不依語:應該從義理上去了解佛法,不應該在語言上推敲、計較。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不了義的佛法,只是勸誘初信或根機淺薄的人的方便法門;信仰真理,應該相信究竟的一乘解脫之道。

「四依止」是每一個信佛的人都應該知道且確實去施行的道理。

(五)從寺廟的信仰到僧團的信仰

信仰佛教,不要只做一個寺廟的信徒,應該做整個佛教僧團的信徒;不要只做某一個人的弟子,應該做全僧團的弟子。做為一個佛教徒,對任何一個寺院,都應該護持;凡僧團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力所及,都應該盡心協助,應愛護僧團如愛護自己的家園一樣。

台灣寺廟林立,一些在家信徒,走動於每一座寺廟之間,比較僧眾待他的熱忱,有些甚至撥弄是非,使寺廟與寺廟之間失和,這都不是一個正信佛教徒應有的行為。信仰僧團,護持僧團,才是佛弟子應有的責任。

(六)從法相的信仰到法性的信仰

真正的信仰佛教,並不只是在差別相上認識,而是進一步認識法性的平等。

有位禪師吐了一口痰在佛像臉上,大家看了,憤憤地說:「你怎麼把痰吐到佛像的身上?」

禪師問道:「請你們告訴我,哪個地方沒有佛,我現在又想要吐痰了!」

眾人緘口無法作答。

佛性是遍滿虛空,法性是到處都在的,哪個地方沒有佛?哪個地方沒有法?我們應該從認識偶像佛,進而認識法身佛、自性佛。

雖然如此,但在還沒有通達自性,沒有認識法性以前,佛像還是最崇高的。所以,信仰應從認識法相進而深入體證法性。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