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蔚領
常聽周遭的人說:「忙得要命,哪有時間再讀書!」真的嗎?董遇提供了一個十分精準的答案。
董遇字季直,個性樸實,不善言辭。東漢末年漢獻帝關中軍閥作亂,董遇和兄長撿拾野生稻來賣錢維生。他打柴時總是帶著書,一有空便把書拿出來誦讀,對《老子》、《左傳》特別下了功夫研究著書。曾為獻帝侍講官,更曾任魏明帝曹叡的侍中、大司農高職,成為一代儒宗。
有不少學者慕名求教,但董遇不肯授徒,只提供對方「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意思是:「書若重複讀熟了,自然就能領悟內中真諦。」
許多人都說:「我們哪裡有這麼多時間讀百遍?」
董遇答道:「可以利用三餘時間啊!」
有人又問:「什麼是三餘?」
董遇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意謂忙完一年的農活後,冬天時就有閒暇時間讀書;結束了白天的工作後,晚上也有空閒的時間讀書;陰雨日是臨時多出來的時間,正好可以用來讀書。
話說白了,有心讀書的人總會化零為整善加利用任何時間,沒時間乃是推拖偷懶的藉口。東晉車胤、孫康「囊螢映雪」,隋朝李密「牛角掛書」,都是抓緊時間苦讀而有所成就的最佳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