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閒書生
這句諺語的意思,是指光陰飛逝、人生短暫,勉勵人要愛惜光陰,時刻自我充實,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那為何是「月驚十九,年驚中秋,人驚四九」?因為過了十九已接近下旬,表示這個月就快過去了;中秋節過了,春節就不遠了;一個人到了四十九歲,年近半百,回首難免心驚。
中秋節俗稱「八月半」,根據老一輩的說法,中秋有兩種算法。因四季之中,七、八、九月為秋季,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所以稱為中秋;另一種是依二十四節氣推算,秋季的六節氣分別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而秋分正位於秋季的中間。又因秋天是收割時節,農民會在此時拜祀土地神,感謝神明保佑;加上中國古代就有「拜月亮」的習俗,因此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為賞月風潮。月亮成為中秋節不可或缺的主角,因此又稱為「月節」。
中秋節正式成為歲時節日起於唐朝,《唐書‧太宗紀》記載,以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宋代時更常在中秋時舉行宴會活動。元朝末年,漢人基於民族大義,在中秋夜以豎花燈為信號,並在月餅中預置「殺韃子」的紙條,趁蒙古人酒食後起義。明太祖建國後為紀念這種義舉,中秋時也會特別獎賞臣子月餅。
戰國以前,傳說月亮中有座月宮,而月宮中有蟾蜍,所以,人們稱月宮為蟾宮;又因圓月如盤,所以月亮稱為蟾盤,月光又稱蟾光。漢朝時,傳說月中有蟾蜍之外又多了一隻玉兔,因流傳甚廣,所以古人常以金兔、玉兔或蟾兔,作為月亮的別稱。
至於中秋節的傳說,流傳甚廣的是吳剛伐木與嫦娥奔月的故事。傳說吳剛因醉心仙術,被玉帝罰到月宮砍伐桂樹;而后羿千方百計求得的不死之藥卻被妻子嫦娥偷食,誰知因為藥效整個人竟輕飄飄地往月亮飛去,嫦娥也因偷藥至今仍在月亮上不敢回來。
說到中秋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月餅與柚子了。早期農業社會,每逢中秋都有互贈月餅的習俗;到了中秋夜,不少家庭會在庭院中擺放月餅、瓜果等食品祭拜月娘,祈求賜福,保佑家人平安。
中秋節因濃厚的團圓氣氛,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與重視。雖然,許多舊時的習俗已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消失了,但人們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和柚子,依然是中秋時節不變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