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賽夏客
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年羹堯,後人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任輔臣四十七年,可用「昨是今非」四個字來概括。在清朝康、雍二帝時,他是極備寵信的鐵桿子,尤其跟雍正帝形同莫逆,哥倆好,後來為何翻臉並以九十二條罪狀賜死?這跟做人態度前恭後倨有關。
年羹堯生長在進士之家,父祖輩都是朝廷重臣,幼年即膽識過人,曾在滔滔大浪中游泳渡江,進而許下不凡的志願。他曾偶遇傷心哭泣的老嫗,詢問下得知,原來她窮到連房子都賣了,落得無家可歸;得知買方是自己的父親,年羹堯央求父親歸還不成,最終請出母親,把房契燒掉。小小年紀就有不忍人之心,注定未來將大展鴻圖。
心存善念的年羹堯,天賦加上勤奮,果然處處順遂,二十一歲中舉人,二十二歲中進士。科舉成績優秀且體貼君心的他,上書給康熙皇帝的奏章不但文筆流暢、條分縷析,還會留下幾行給皇上寫眉批,因此深得康熙賞識。
康熙晚年,國庫匱乏,震災與軍餉無著落,年羹堯大義凜然地說:「平常聖上給臣一分體面,自應泉湧以報。此時不報,更待何時?」又說:「我的錢都是聖主恩賜,我很珍惜,從未替孩子累積財富,現在願意全數捐出來應急。」讓皇帝聽了感動莫名。
年羹堯的仕途有如坐火箭般,屢屢被破格提拔,更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當他三十一歲晉升四川巡撫時,康熙大封皇子,正好被劃歸到皇四子雍親王屬部,就此與未來的皇帝成為主屬關係,近水樓台先得月。
康熙駕崩後,雍正登基,年羹堯成為他的左膀右臂,雍正甚至曾想與年羹堯成為「千古君臣知遇榜樣,令天下後世欽慕流涎」。可惜,此時的年羹堯矜功恃寵,忘了為臣之道,自視過高且得意忘形的他,不但炫耀功績,還插手中央各方事務。
年羹堯和隆科多在擁立雍正稱帝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自然位高權重,人稱「內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堯」。當年羹堯插手中央事務時,引起隆科多不滿,也讓君臣的鐵三角關係歪斜了。此外,雍正帝最信賴的怡親王允祥追繳各省的財政虧空時,年羹堯卻拒不繳納,讓雍正帝甚感為難。
而招惹殺機之關鍵,在於年羹堯態度張狂,背後叫板欲分九鼎,跟占象人鄒魯說他屋頂冒出白煙,顯示有帝王之氣,又藉著靜一道士看祖墳之口,大讚此處有龍脈之氣。在在都踩在雍正帝的紅線,進而疑心生暗鬼,把他視為危及政權的頭號敵人。
君臣齟齬不斷,終於在奏章中被抓到了小辮子。年羹堯給皇上寫祝賀詞,將《易經》的「朝乾夕惕」寫作「夕惕朝乾」,前後對調且字跡潦草,雍正以此為由,認為「年羹堯自恃己功,顯露其不敬之意,其謬誤之處斷非無心」,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年羹堯身處封建社會,為人臣者不管功勞再大、長官再寵幸,還是得恪守本分。可惜他升官發財後態度跟著大變,昨是今非、過度膨脹,怎可能善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