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懂得安閒、自在,就是禪。在紛擾的世界裡,心如如不動,在忙碌的生活中,忙而不亂,那就是禪。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21.悟道禪:禪者不一定天天想要成佛作祖,禪者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悟道,南宋張九成參柏樹子公案,聽到蛙鳴,大大省悟:「春天月下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麼(這樣)時誰會得,嶺頭腳痛有玄沙。」只要能悟道,就能擴大我們無限的心胸法界。
22.事理禪:「道」要在生活中求,理中不可廢事,才能理事圓融。世間上,有的人「通情不通理」,有的人「講理忽略事」,如能參透《華嚴經》的「事理無礙」法界,那就是一個禪者。
23.快樂禪:日本的坦山禪師,每日參禪都說:「快樂啊!快樂啊!」有一天,被人把他往水中一丟,他即刻說:「痛苦喔!痛苦喔!」後來有人把他救起,笑問他:「你不是很快樂嗎?」他說:「沒有快樂,哪知道痛苦呢?」同樣的,沒有痛苦,怎麼會知道快樂呢?
24.感恩禪:參禪就是改心,就是改變觀念。坐禪時,能夠每天心存感恩,感恩佛陀,感恩周遭一切人等;心中充滿感恩,心境自能昇華、提昇,而感時時與佛同在。
25.佛心禪:我心是佛,佛心是我,心佛一如。如果禪者能悟到「佛不離心」,直下承擔「我是佛」,則世間無事不能一肩擔待。
26.自在禪:參禪的目的,在於開悟、解脫、自在。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度一切苦厄」。禪者如何才能自在呢?只要觀人自在、觀事自在、觀境自在、觀心自在,則無時無處不能逍遙自在。
27.安閒禪:生活中,懂得安閒、自在,就是禪。安閒不是生活中什麼事都沒有,而是在紛擾的世界裡,心能如如不動,如果能在忙碌的生活中,人忙心不忙,忙而不亂,那就是禪。
28.靜中禪:禪者的氣質,如一朵花,如一株草,靜靜的開放,默默的成長,所表現出寧靜、祥和、安忍的氣質,這就是禪定的境界。
29.動中禪: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去除散亂的妄念,才能浮現清晰的智慧。平時在忙碌動盪的生活中,能夠安然自在,就是禪定力量的表現,所以禪要在「靜中養成,動中磨鍊」。
30.書中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能夠浸淫在詩書字畫裡,不斷變化氣質、淨化身心,那也能走進禪的世界。
31.詩文禪:禪雖然不立語言文字,但古代的文人雅士,他們的詩文,都能表達禪意,如蘇東坡、王維等,在禪師的禪詩裡,信手拈來,都有禪。
32.梵唄禪:梵唄就如現代的音樂,可以拉近人際之間的關係,尤其隨著如天籟般幽雅和婉的梵音,可以讓人胸襟開闊,心地澄澈,身心泯然與天地自然融和,所以古來不少人從佛教的梵唄中開悟,唄禪師就是一例。
33.棋藝禪:中國的圍棋、象棋,西方的橋牌,如果除去對勝負的執著,而能取其集中思想,深入分別中的無分別,那也是接近禪的境界了。
34.問道禪:參禪,要不斷的「問」,不斷的「參」,所以小參、普參,甚至千山萬水,到處參訪問道,從請法問道中,只要一開口,就知道有沒有。
35.人間禪:有一個禪者,在禪堂坐禪兩年,一日走到大街上,忽然悟道,他深刻體會到:「一個禪者,如果沒有頭頂青天,腳踩大地,在車水馬龍裡沒有心懷眾生,他就不配做一個禪師。」
36.義工禪:義工可以從事行善的工作,也可以做一個參禪的行者,如果在從事義工當中,心思集中,意念統一,人我雙亡,利害不計,所謂「欲作佛門龍象,先作眾生馬牛」,為人服務,發心奉獻,福德因緣具足,自然就會有禪心了。
37.共修禪:一個人,在居家斗室裡可以打坐參禪,在團體的禪堂裡,也可以與大眾互相切磋砥礪,只要時間因緣一到,內外相應,也就不浪費生活供養了。
38.跑香禪:所謂坐也禪,行也禪,在禪堂跑香,人雖多而不亂,大眾行進安詳有序,舉足動作輕緩無聲,尤其跑香的時候,人人專心照顧腳下,真是每一步都在走向禪的世界裡。
39.禮拜禪:拜佛時,一心頂禮,心無雜念,把身口意集中一致,拜到我與佛無二無異,那也是初學入道的途徑。
40.無聲禪:禪者是住在無聲的世界裡,有聲的世界總是紛擾的,如果禪者鍛練自己,眼中無花花世界,耳中無喧呶雜音,心中無起伏妄念,則禪的消息已經接近了。
以上只是基於禪本來就很有人間性,古來的禪師莫不從生活作務中參禪悟道,但是後來慢慢走了樣,成為枯木禪、小乘禪,因此現在「人間佛教的定學」,重新又再提出一些生活的禪修法門,只是希望為人間散播一點禪的種子,祈願人間佛教的生活禪能如一把鑰匙,開啟世人迷濛的心靈。不過,佛教所謂八萬四千法門,豈只如此而已,只是法門再多,也要看大家如何心領神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