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隨堂開示錄─青年勉勵 忙也是修行 4-1

文/星雲大師 |2024.09.03
388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大師:中國的經典裡,有一本叫做《六祖壇經》,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講。六祖大師沒有讀過書,認識的字不多,但他是一位開悟的聖者。經典裡有一首偈頌,叫做「無相頌」,共有十六句。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意思不難懂,從字面上看很容易了解意思。大意是說,只要我們心平靜、平等、和平,持不持戒就不重要了;行為能耿直、坦誠,也不一定要參禪。如果我們想對人感謝、感恩,先要從孝順父母開始;如果能講義氣,上下彼此就能互相愛護。

如果你能對人謙虛禮讓,尊卑上下必定和睦;如果有忍的力量,所有的惡事就能制止。如果能像鑽木取火般的勤修,汙泥之中定能生出紅蓮。苦口婆心的說教,那許多開示就好像良藥能治病;聽起來違逆、批評的語言,必定是忠言。改過、認錯必能生智慧,維護短處就不能算是聖賢了。

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想到別人,修行、成佛不是只由布施錢財,主要是能清淨自己的本心。菩提只要向內心尋覓,不用向外去找。

上一次我們有好多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為了爭取時間,現在就開始吧!

不論大小 我在眾中

提問一:請問大師,您是在什麼因緣下成為一位「大師」?您是到了台灣之前就是一位大師,還是到了台灣之後,因為創辦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才使您成為一位大師?可否請大師談談這個因緣。



大師:當初幼年出家的時候,我沒有覺得自己很小,現在別人稱我「大師」,我也沒有覺得自己很大,我和大家是一樣的。很小、很大都是別人的看法,一個人重要的是心中有一把尺,衡量自己有多長、有多高。

年輕的時候曾一度想過,我很勇敢、我要做大人物,但從六十歲以後,就沒有想過要大、要小,我只是佛光山大眾當中的一個,我可以跟大家到廚房裡煮菜、煮飯;你們還沒來到佛光山前,我每天都到齋堂裡跟大家一起吃飯。平時我坐在台上的時間比較多,但是中國有一句話「高處不勝寒」,其實坐在台下聽人家講,那是很自由、很灑脫、很幸福的一件事。

東西很小,不見得就是小,小中包含大啊!須彌可以藏芥子,芥子可以納須彌,所以在佛門裡,一和多不是兩件事,是一件事。一支筆、一個茶杯、一個教室、一個佛光山、一個台灣、一個地球、一個虛空,從一支筆到一個虛空都是「一」,「一」究竟是大是小呢?

零,加在十的後面就是一百,加在一百的後面就成為一千,那麼零究竟是多還是少呢?數學裡面有X,X代表多少?代表一切。「大」固然是一切,「小」也能代表一切,所以真正的佛法在我們心裡面,不能以大小去論價值。

一塊大石頭好幾噸重,但是它的價值可能不及一顆鑽石,因此價值不在形相上的大小,在我們精神世界上的價值,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都可以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從橫的上面講,可以遍虛空,從豎的上面講,過去、現在、未來皆存於一心。

我覺得能大能小最好,你們現在還年輕,要學習擴大自己,等到大了以後,也要縮小自己。在佛教的道理裡,不論大小,大家都是眾多因緣中的一個,有相互的關係,要相互的依存。

僧信二眾 共揚佛法

提問二:來到台灣的這段時間,對於佛光山、佛光會所做的一切都感到非常敬佩,請問大師,您對佛光山和佛光會未來有什麼展望?



大師:佛光山以出家眾為主,叫做「僧團」;佛光會大部分都是信徒、在家眾,是一個「教團」。僧團、教團就好比鳥的兩個翅膀、人的兩隻手,要相互地運用。過去佛教偏重出家人,但是出家人畢竟是少數,所以佛法就不能推廣出去;在家的信徒,他們忙於職業、忙於家庭、忙於生活,也不是很有時間來充實宗教的修行。

目前我們很重視佛教人間化、生活書香化、僧信平等化,也重視寺院本土化,預備一段時間後,要把佛光山在全世界建的寺廟,統統交給當地的人士,只是佛光山的歷史很短,才三十八年,佛光會的歷史也很短,才十三年,好比一個人的成長,這個時候還沒有完全成熟。我們現在需要很多的人才,更需要多方的充實,才能慢慢成長,假如各位認同佛光山這許多內容、風格,希望大家都能經常互相來往,共同為人類的福祉努力,共同為世界的和平貢獻。



提問三:想請大師談談,您日常生活都做些什麼?



大師:現在佛光山所有的出家眾都比我大、比我有權力,因為他們都有職務,只有我沒有職務,失業啦!因為我退休了。到佛殿裡,沒有我拜佛的位置;到齋堂裡,沒有我坐的位子;有時候限制我不能跟大眾一起生活,我現在成為一個孤獨老人啦!

但是我也不寂寞,在我住的地方,一樣有佛祖陪伴、有經書陪伴;早晨聽到鐘聲,跟大家一起起床;因為患有三十多年的糖尿病,我吃的東西比你們還少;我相信我工作的時間,也比一般人更忙、更多。

我想一個人年輕的時候,至少要養成讀書的習慣,老的時候,即使年輕人不要我們,不過還有書做我們的伴侶。我在年輕的時候,就看到很多年輕人不喜歡老人,因為有思想上的代溝而不能融和,所以幾十年前,我就警告自己,將來老了以後,不能和年輕人在思想上有代溝。不過佛光山的年輕人都沒有嫌我老,和我相處和諧。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