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這則〈來鶴寺鸛〉的故事,出自古籍《警心錄》。
邵伯鎮位在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鎮上的來鶴寺與佑聖觀為鄰。明朝嘉靖癸巳年間,飛來了兩隻雌鸛,分別在來鶴寺和佑聖觀築巢下蛋,並孵出小鸛鳥,兩隻鸛鳥媽媽各自餵養著雛鳥。
有一天,佑聖觀的雌鸛被人射死了,留下兩隻雛鳥在巢中悲戚地嗷嗷鳴叫著。牠們失去媽媽,成為孤兒了,若沒有其他鳥幫忙餵養,很快就會餓死!這時,來鶴寺的雌鸛非常慈悲,因為同情失去母親的雛鸛,每天都會銜著食物飛來佑聖觀餵養牠們,對待這兩隻失去媽媽的雛鸛,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疼愛。
來鶴寺的雌鸛一直幫忙撫養這兩隻雛鸛,直到牠們羽翼豐滿,也慢慢學會飛了。眼看著養子長大就要離開家了,雌鸛非常捨不得,還跟在後面飛了好久,邊飛邊鳴叫,依依不捨的。這件事在當時傳誦一時,每一個聽過的人都覺慈鸛的母愛很偉大,也很不尋常,十分感人!
李斯義點評說:漢朝時,有一位名叫第五倫的大臣,奉公守節,從不以權謀私,人們都認為他是個沒有私心的人。但是他卻說:「兄長的兒子生病時,我很擔心,一晚要去探望十次,但一回來,我就睡著了。然而自己的孩子生病了,我雖然沒有去看他,但一整個晚上都擔心得睡不著覺。」
在對待兄長的孩子和自己親生的孩子的態度上,都不能做到毫無私心,何況是鄰居的孩子。所以要沒有私心,將別人的孩子與自己的子女同等對待,是很難的,想不到具有慈悲心的鸛鳥媽媽卻能做到,真令人敬佩!
禽鳥都能當我們的老師了,這讓人想到:人何不如!有詩讚曰:
哺雛如母憫牙牙,
故侶同棲歷歲華;
身在東家夜常起,
婆心一半在西家。